扛板归根
《中华本草》:扛板归根
拼音注音
Kánɡ Bǎn Guī Gēn
别名
杠板归根、河白草根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扛板归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erfoliatum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挖根部,除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生草本,长1-2m。全株无毛;茎有棱,棱上有倒钩刺。叶互生;叶柄盾状着生,凡与叶片等长;托叶鞘叶状,圆形或卵形,抱茎,直径2-3cm;叶片近三角形,长、宽均为2-5cm,淡绿色,下面叶脉疏生钩刺,有时叶缘也散生钩刺。短穗状花序项生或生于上部叶腋,两性花;花小,多数,具苞,苞片圆形,花被白色或淡红色,5裂,裂片卵形,果时增大,肉质,变为深蓝色;雄蕊8;花柱3叉状。瘦果球形,暗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芜的沟岸、河边及村庄附近。资源分布:全国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根和根茎含靛甙(indican),并含少量大黄素(emodin)和大黄酚(chrysophanol)。根皮含鞣质33%[1,2]。
药理作用
1. 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成分大黄素,体外实验表明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大肠杆菌、福氏痢疾杆菌、甲型链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流感杆菌、卡他球菌以及白喉杆菌、枯草杆菌、副伤寒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作用。对须发癣菌、大小孢子菌等真对抗作用。能杀灰钩端螺旋体[1]。2.抗肿瘤作用 本品所含成分大黄素对小鼠B16黑色素瘤(BL)有明显抑制作用,对小鼠乳腺癌和艾氏腹水癌(EAC)也对抑制作用[1]。3.其他作用 大黄素有止咳、解痉、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[1]。
性味
酸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对口疮;痔疮;肛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扛板归根
拼音注音
Kánɡ Bǎn Guī Gēn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扛板归根。
化学成分
根和根茎含靛甙,并含少量大黄索和大黄酚根皮含鞣质33%。
功能主治
治对口疮,痔疮瘘管。
复方
①治对口疮:鲜扛板归根二两。水煎服;另取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②治痔疮瘘管:扛板归鲜根八钱至一两二钱(干品六至八钱)。炒焦,放冷后,和红薯烧酒十两至一斤炖一小时,饭前服,日服一次。或取根和瘦猪肉四至六两,红薯烧酒十至十二两,炖两小时,饭前服,日服一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老梅根
- 金钱参
- 鲛鱼胆
- 苦菜根
- 金雀花
- 鸡肫草
- 麒麟吐珠
- 鸡爪七
- 鸡嗉子
- 金金棒
- 鸡腰果
- 苦木根
- 杉松
- 鸡根
- 鸡掌七
- 麂子草
- 鸡血藤
- 金钟茵陈
- 苦油木
- 锦鸡儿
- 昆明鸡脚黄连
- 午时茶
- 扛板归
- 金荞麦
- 玳瑁
- 鸡脚刺
- 苦天茄
- 苦楝子
- 金顶蘑
- 光裸星虫
- 闹狗药
- 孔公孽
- 麂肉
- 金鸡尾
- 库页悬钩子根
- 南板蓝叶
- 锯鲨肝
- 葡萄叶秋海棠
- 苏木蓝
- 钻地风
- 砂仁壳
- 蛤蜊粉
- 见血清
- 隔山消
- 三消草
- 升药底
- 星毛羊奶子
- 花生壳
- 煨姜
- 水凤仙
- 苦木
- 罗汉松根皮
- 捆仙丝
- 鸡脚草乌
- 地下明珠
- 偏翅唐松草
- 金龙胆草
- 毛叶石楠根
- 青桐翠木
- 鸡爪芹
- 斑蝥
- 宽叶返魂草
- 野鸡头
- 鸡子黄
- 膜蕨囊瓣芹
- 欧当归
- 鸡眼草
- 开口箭
- 空桶参
- 对叶油麻叶
- 烟管蓟
- 猪脑
- 苹果皮
- 两头尖
- 葫芦巴
- 翅柄蓼
- 金鱼草
- 千解草
- 苦竹笋
- 鲫鱼胆草
- 鸡子
- 鸡骨柴
- 鸡脚参
- 欧活血丹
- 宽卵叶山蚂蝗
- 苦葵鸦葱
- 鸡毛菜
- 长节耳草
- 大毛桐子根
- 清风藤
- 雪猪肉
- 大黄
- 绿萼梅
- 鸡爪参
- 饺剪藤
- 青黛
- 地蚕
- 柠檬皮
- 茉莉花露
- 鸡挂骨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