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草
《中华本草》:金鱼草
拼音注音
Jīn Yú Cǎo
别名
香彩雀、龙头菜、洋彩雀、龙口花
英文名
Common Snapdrag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金鱼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tirrhinum maj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80cm。茎直立,基部有时木质化,茎中上部被腺毛,基部有时分枝。下部的叶常对生,上部的叶常互生;具短柄;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2-6cm,无毛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。总状花序顶生,密被腺毛;花梗长5-7mm;花萼与花梗近等长,萼5深裂,裂片卵形,钝或急尖;花冠颜色多种,红色、紫色至白色,长3-5cm,基部在前面下延成兜状,上唇直立,宽大,2半裂,下唇3浅裂,在中部向上唇隆起,封闭喉部,使花冠呈假面状;雄蕊4,二强。蒴果卵形,长约15mm,基部强裂向前延伸,被腺毛,先端孔裂。
生境分布
各地庭园栽培,有时逸为野生。原产欧洲南部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环烯醚萜(iridoid)成分龙头花甙(an-tirrhinoside)[1],还含一些带有侧链的脂肪酸(branched chain fat-ty acid)[2]。[br]叶含侧链脂肪酸[2,3]以及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[4,5],脱氧核糖核酸(deoxynucleic acid),核糖核酸(ribonucleic acid),黄酮(flavone)以及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的、咖啡酸(caffeic acid)的、阿魏酸(ferulic acid)的和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-zoic acid)的葡萄糖酯(glucose esters)[7]。[br]种子含侧链脂肪酸,已分离得到16-甲基十七烷酸(16-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)、12-甲基十六烷酸(14-methyl bexadecanoic acid)[2,3]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消肿。主跌打扭伤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鲜品适量、捣敷。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的功能。外用用于跌打扭伤、疮疡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感应草
- 白垩铁线蕨
- 大头菜子
- 金雀花
- 黄缅桂
- 白山蓼
- 黄茄花根
- 柠条花
- 茅栗仁
- 猕猴肉
- 白残花
- 大荨麻
- 地打果树皮
- 黄堇
- 丝棉木
- 荛花
- 三匹箭
- 狗脊
- 锯鲨翅
- 夜关门
- 大一箭球
- 峨山草乌
- 黄桷皮
- 木莲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刺山茶果
- 何首乌叶
- 铜钱麻黄
- 甜瓜叶
- 离根香
- 大花威灵仙
- 毛连菜
- 黄茶根
- 松橄榄
- 鸭公树子
- 西番莲
- 樱桃核
- 狗响铃
- 锥螺厣
- 美丽桐
- 莱菔子
- 杄木
- 油柑木皮
- 通城虎
- 青通草
- 尾叶越橘
- 点地梅
- 水罗伞
- 枇杷花
- 猴接骨草
- 虎斑游蛇
- 蒴藋
- 野猪蹄
- 芦竹沥
- 南蛇竻根
- 荷梗
- 黄鹌菜
- 野山蚂蟥
- 粗毛鳞盖蕨
- 小一口血
- 三钻七
- 中华胡枝子
- 大叶山桂
- 茶子饼
- 单刀根
- 酢浆草
- 狼把草根
- 冬瓜叶
- 小红柳根
- 水榕木根
- 泡桐叶
- 鼠尾粟
- 白绿叶
- 白石英
- 黄蓬花
- 番泻叶
- 驴断肠
- 铁海棠
- 毛刺果藤
- 山绿茶
- 五指山参叶
- 花锚
- 山大黄
- 射干
- 小飞蓬
- 大百解薯
- 毛排钱草
- 乔木刺桐
- 大种鹅儿肠
- 灵猫肉
- 绵藤
- 金狗脊黄毛
- 莲座蓟
- 披针叶毛茛
- 野核桃油
- 亮叶冬青
- 大杜鹃
- 天冬
- 黄杨子
- 枸杞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