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草
《中华本草》:金鱼草
拼音注音
Jīn Yú Cǎo
别名
香彩雀、龙头菜、洋彩雀、龙口花
英文名
Common Snapdrag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金鱼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tirrhinum maj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80cm。茎直立,基部有时木质化,茎中上部被腺毛,基部有时分枝。下部的叶常对生,上部的叶常互生;具短柄;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2-6cm,无毛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。总状花序顶生,密被腺毛;花梗长5-7mm;花萼与花梗近等长,萼5深裂,裂片卵形,钝或急尖;花冠颜色多种,红色、紫色至白色,长3-5cm,基部在前面下延成兜状,上唇直立,宽大,2半裂,下唇3浅裂,在中部向上唇隆起,封闭喉部,使花冠呈假面状;雄蕊4,二强。蒴果卵形,长约15mm,基部强裂向前延伸,被腺毛,先端孔裂。
生境分布
各地庭园栽培,有时逸为野生。原产欧洲南部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环烯醚萜(iridoid)成分龙头花甙(an-tirrhinoside)[1],还含一些带有侧链的脂肪酸(branched chain fat-ty acid)[2]。[br]叶含侧链脂肪酸[2,3]以及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[4,5],脱氧核糖核酸(deoxynucleic acid),核糖核酸(ribonucleic acid),黄酮(flavone)以及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的、咖啡酸(caffeic acid)的、阿魏酸(ferulic acid)的和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-zoic acid)的葡萄糖酯(glucose esters)[7]。[br]种子含侧链脂肪酸,已分离得到16-甲基十七烷酸(16-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)、12-甲基十六烷酸(14-methyl bexadecanoic acid)[2,3]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消肿。主跌打扭伤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鲜品适量、捣敷。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的功能。外用用于跌打扭伤、疮疡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枫香树根
- 太白针
- 棱枝卫矛
- 蛤仔壳
- 短柄南蛇藤根
- 双肾藤
- 炉甘果
- 铁罗汉
- 隔山撬
- 华东阴地蕨
- 石头菜
- 鸱头
- 三果木皮
- 小狗脊
- 短柄南蛇藤果
- 郎伞木
- 白花藤
- 刺叶楤木
- 薄柱草
- 豺皮樟
- 猫儿眼睛
- 赤地榆
- 网脉旋蒴苣苔
- 滇南马钱
- 挖耳草根
- 还阳草根
- 四轮香
- 黄花仔
- 野芋叶
- 野茉莉
- 蚂蚁花根
- 砂仁
- 崖姜
- 贯众叶溪边蕨
- 护心草
- 仙人球
- 山矾花
- 长青草
- 山羊角
- 大毛桐子根
- 黄花稔
- 狗牙根
- 椿白皮
- 心不干
- 橙子皮
- 兔耳风
- 狼尾草
- 鹅绒藤
- 毛轴碎米蕨
- 大发表
- 广西莲座蕨
- 蕨
- 黑头草
- 鼠曲草
- 木香
- 赛繁缕
- 麦冬
- 米皮糠
- 毛木树皮
- 地灵根
- 金合欢
- 羖羊角
- 椋子木
- 金鸡纳
- 蟹爪
- 羽萼
- 蛏
- 高梁泡叶
- 芹花
- 头花猪屎豆
- 老虎须
- 蜜蜡
- 梨叶
- 土附
- 苜蓿
- 蚌
- 马勃
- 莼
- 梓木
- 古柯
- 慈乌
- 茉莉
- 莺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芦叶
- 兔骨
- 虎骨
- 山核桃皮
- 台湾千金藤
- 枳茹
- 蟹
- 梅
- 地胆
- 酪
- 葛藟根
- 省雀花
- 柑
- 虾
- 酒
- 牛筋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