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草
《中华本草》:金鱼草
拼音注音
Jīn Yú Cǎo
别名
香彩雀、龙头菜、洋彩雀、龙口花
英文名
Common Snapdrago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金鱼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tirrhinum maj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80cm。茎直立,基部有时木质化,茎中上部被腺毛,基部有时分枝。下部的叶常对生,上部的叶常互生;具短柄;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2-6cm,无毛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。总状花序顶生,密被腺毛;花梗长5-7mm;花萼与花梗近等长,萼5深裂,裂片卵形,钝或急尖;花冠颜色多种,红色、紫色至白色,长3-5cm,基部在前面下延成兜状,上唇直立,宽大,2半裂,下唇3浅裂,在中部向上唇隆起,封闭喉部,使花冠呈假面状;雄蕊4,二强。蒴果卵形,长约15mm,基部强裂向前延伸,被腺毛,先端孔裂。
生境分布
各地庭园栽培,有时逸为野生。原产欧洲南部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环烯醚萜(iridoid)成分龙头花甙(an-tirrhinoside)[1],还含一些带有侧链的脂肪酸(branched chain fat-ty acid)[2]。[br]叶含侧链脂肪酸[2,3]以及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[4,5],脱氧核糖核酸(deoxynucleic acid),核糖核酸(ribonucleic acid),黄酮(flavone)以及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的、咖啡酸(caffeic acid)的、阿魏酸(ferulic acid)的和对-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-zoic acid)的葡萄糖酯(glucose esters)[7]。[br]种子含侧链脂肪酸,已分离得到16-甲基十七烷酸(16-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)、12-甲基十六烷酸(14-methyl bexadecanoic acid)[2,3]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消肿。主跌打扭伤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鲜品适量、捣敷。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的功能。外用用于跌打扭伤、疮疡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茴香
- 川桂皮
- 天雄
- 老鼠刺
- 牛奶树
- 椿叶
- 兜冠黄共享
- 臭黄荆根
- 芡实
- 香樟根
- 落地小金钱
- 贵州獐牙菜
- 沙枣
- 红须须
- 翠雀花
- 香果脂
- 香椿
- 菟丝草
- 节瓜
- 鹰爪花果
- 红麸杨
- 石楠
- 六月寒
- 臭草
- 鸭脚黄连
- 水蓼
- 土燕窝
- 蝴蝶藤
- 釜脐墨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眼睛草
- 山荆子
- 黄泥菜
- 头顶一支花
- 浮小麦
- 小金钱草
- 羚羊肉
- 嘉兰
- 黑根药
- 锡矿
- 芨芨草
- 雪人参
- 鹧鸪菜
- 蟋蟀
- 夜花藤
- 蒲葵根
- 龙角
- 黄缅桂
- 鱼胆草
- 薄叶棘豆
- 大叶接骨藤
- 金星蕨
- 海燕
- 虾蟆皮
- 长毛风毛菊
- 楮茎
- 鸡爪竻
- 瑞香根
- 荠菜花
- 狗胆
- 香港四照花
- 高粱泡
- 小叶柳
- 鸭嘴花
- 香芋
- 血水草根
- 迷迭香
- 郁金
- 黑草
- 红牛皮菜
- 灯心草
- 高山瓦韦
- 红花苗
- 山辛夷
- 雪猪油
- 石笔海胆
- 黄皮叶
- 钟萼木
- 石蒜
- 雪山鼠尾草
- 鲚鱼
- 芙蓉花
- 慈竹叶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三铃子
- 紫青藤根
- 猫须草
- 荷蒂
- 红毛草
- 番石榴叶
- 块茎糙苏
- 对叶油麻根
- 假蒟叶
- 桦木皮
- 南天竹
- 蓬莪术
- 野甘草
- 黑心蕨
- 防己
- 羊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