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莴苣
《中华本草》:岩莴苣
拼音注音
Yán Wō Jù
别名
锈草、岩枇杷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liff Briggsi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iggsia fritschii (Levl. Et Vant.) Craib [B. mihieri (Franch.) Craib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岩莴苣 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长0.8-3cm。叶均基生;叶柄长2-9cm,无毛或有疏短毛;叶片革质,狭倒卵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-10cm,宽1-6cm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波状牙齿或小牙齿,两面无毛,叶脉不明显。聚伞花序2次分枝,每花序具1-4花;花序梗长8-17cm,无毛或被疏柔毛;苞片小,条形;花萼5深裂,裂片披针形;花冠蓝紫色,漏斗形,一侧膨胀,长约5cm,外面疏被短柔毛或无毛,内面具紫褐、黄以斑纹,檐部二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;能育雄蕊4,花药成对连着,花丝疏被腺状短柔毛;花盘环状,边缘波状;子房狭长圆形,长约1.2cm,花柱长1.5-2mm,柱头2,长圆形。蒴果倒披针形,长3.4-7cm。种子小,多数。花期10月,果期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700m的阴湿岩石山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益气;强筋骨;生肌。主劳伤咳嗽;筋骨损伤;刀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泡酒饮。外用:适量,捣绒包敷或泡酒擦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岩莴苣
拼音注音
Yán Wō Jù
别名
锈草、岩枇杷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的全草。全年均可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生叶4~6枚,有肉质叶柄,长3~6厘米;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,质厚,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,下面有白斑。花茎顶端单生1花,或上部分成两枝,每枝顶生1花。蒴果线形,长3.5厘米,2瓣裂。种子纺锤形,淡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深山岩石上。分布贵州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苦。
功能主治
强筋壮骨,补虚,止咳,生肌,止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泡酒服,3~5钱,外用:捣缄包敷或泡酒擦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复方
①治刀伤:岩莴苣叶捶绒,包敷伤口,干则再换。
②治劳伤:岩莴苣四两,泡酒早晚服。
③治咳嗽:岩莴苣三至五钱,蒸酒服。
④治跌打损伤:岩莴苣、小马蹄草、红酸浆草、仙桃草、红牛膝各三钱。泡酒半斤,浸三天后,取酒服,每日三次,每次五钱,体弱者酌减;另以药洒擦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樗叶
- 云南地黄连
- 云南重楼
- 云香草
- 叶下珠
- 圆叶碱毛茛
- 宜昌荚蒾
- 岩景天
- 苍耳花
- 楮叶
- 圆叶南蛇藤茎
- 圆果冷清草
- 岩节连
- 一味药根
- 草鞋青
- 葱花
- 叶上花
- 岩丸子
- 岩扫把
- 臭菘种子
- 元宝槭
- 叶上果根
- 咬人狗
- 亚黑管菌
- 葱汁
- 兖州卷柏
- 岩白菜素
- 草灵脂
- 川明参
- 余甘子
- 豺皮
- 岩枇杷
- 翅茎蜂斗草
- 草原老鹳草
- 草血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残槁蔃
- 楮头红
- 圆叶千金藤
- 岩梭
- 粗皮松萝
- 岩葱
- 圆叶白杨树
- 圆柏果
- 岩萝卜
- 糙叶树皮
- 岩松
- 常春油麻藤
- 一叶荻
- 夜来香
- 苎麻花
- 粗皮蛙
- 臭茉莉叶
- 岩参
- 圆节山蚂蝗
- 臭柏
- 崇澍蕨
- 春不见
- 夜香牛
- 岩凤尾蕨
- 云南希草
- 莼
- 茶子饼
- 簇生卷耳
- 云南蕊木
- 云南双盾木
- 云南柴桂
- 草灵芝
- 圆叶娃儿藤
- 翅柄蓼
- 一年蓬
- 葱白
- 云雾七
- 云防风
- 一扫光
- 草本三角枫
- 云南铁角蕨
- 岩笋
- 亚罗椿
- 臭灵丹
- 伊贝母
- 翅子木
- 粗叶木
- 岩山枝
- 云木香
- 粗叶卷柏
- 茶子心
- 臭梧桐花
- 粗榧枝叶
- 一把香
- 臭藿香
- 云南野当归
- 泽藓
- 千日红
- 丁锅树叶
- 车前子
- 白花射干
- 石碱
- 老鼠耳
- 南鹤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