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见草
《中华本草》:月见草
拼音注音
Yuè Jiàn Cǎo
别名
山芝麻、夜来香
英文名
root of Redsepal Eveningprimrose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月见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enothera biennis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将根挖出,除去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二年生草本,高达1m。第1年进行营养生长。根粗壮,肉质。丛生莲座状叶,有长柄;叶片倒披针形,密生白色伏毛;第2年抽出花茎,圆柱形,粗壮,单一或上部稍分枝,疏生白色长度硬毛。下部茎生叶有柄,长0.5-2cm,上部近无柄,吉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5-10cm,宽1-2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稀疏浅牙齿,两面生细毛。花单生茎上部叶腋;萼筒长2.5-3cm,先端4裂,花期反折,顶端有长尖状附属物,疏生白色长毛及腺毛;花瓣4,黄色,倒卵状三角形,长约2cm,先端微凹;雄蕊8,不超出花冠;子房下位,4室,柱头4裂。蒴果长圆形,略呈四棱形,成熟时4拉裂。种子有棱角,在果内呈水平状排列,紫褐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,耐旱,耐寒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排水良好,疏松的中性,微碱或微酸性土壤中均能生长。北方为一年生植物,淮河以南为二年生植物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北方春播,淮河以南各地秋播或春播。播种后,保持土壤湿润,10-15d左右即可长出幼苗。当幼苗长成莲座状时,可间苗定株或移植,按行株距65cm×65cm进行。[br]田间管理 幼苗在第2对直叶展开后,进行中耕除草,植株高30cm时,培土。移栽或定苗后,追施粪肥或尿素1次,初蕾时追施第2次肥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m的向阳山坡、荒草地、沙质地及路旁河岸沙砾地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东北、华北及贵州等地。公园庭园多有栽培。原产美洲湿带地区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湿;强筋骨。主风寒湿痹;筋骨酸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月见草
拼音注音
Yuè Jiàn Cǎo
别名
夜来香
来源
柳叶菜科月见草Oenothera erythrosepala Borb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约20~25%,油中含亚麻酸甘油酯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强筋壮骨,祛风除湿。主治风湿病,筋骨疼痛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人参
- 榅桲
- 榆耳
- 亚香棒虫草
- 岩酸
- 栘枍
- 夜吹箫
- 圆叶白杨树
- 兖州卷柏
- 樱桃叶
- 樱额
- 圆叶千金藤
- 岩春草
- 洋地黄
- 岩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重叶莲
- 岩茴香
- 渐尖毛蕨
- 油杉
- 樱桃水
- 斑竹花
- 小罗伞
- 夜香牛
- 叶底红
- 岩凤尾蕨
- 异叶米口袋
- 亚泵礴
- 夜来香
- 岩参
- 杨栌耳
- 岩白菜
- 岩笋
- 圆柏
- 元宝草
- 岩石松
- 叶下红
- 崖棕根
- 夜交藤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椰根
- 岩山枝
- 海蚯蚓
- 双翎草
- 黑血藤
- 亚罗椿
- 圆萼刺参
- 榆拟层孔菌
- 苦草
- 广金钱草
- 女金芦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奶汁树
- 异穗卷柏
- 卷丹
- 白鹤灵芝
- 楸子
- 牛耳枫枝叶
- 吊吊果
- 乌桕
- 千层楼
- 雀舌豆
- 番石榴干
- 君迁子
- 肉豆蔻
- 蓝叶棵
- 云南莲座蕨
- 茯苓
- 牛耳大黄
- 冬瓜
- 苏铁蕨
- 老鼠竻
- 鹬肉
- 隔山撬
- 菊芋
- 鸭脚木叶
- 百味参
- 桃耳七
- 茯神木
- 肿足蕨
- 破骨风
- 柿花
- 光梗丝石竹
- 水苋菜
- 绿萼梅
- 粟米
- 淡秋石
- 金线包
- 红牛皮菜
- 胡颓子
- 大毛红花
- 儿茶
- 水鳖
- 大乌爪金龙
- 黄梢蛇
- 礁膜
- 灰毛婆婆纳
- 密陀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