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鸡骨常山
《中华本草》:滇鸡骨常山
拼音注音
Diān Jī Gǔ Chánɡ Shān
别名
红辣树、白虎木、野辣椒、三台高、野辣子、永固生、红花岩托、四角枫
出处
出自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;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鸡骨常山,生昆明山阜。弱茎如蔓,高二、三尺。长叶似桃叶,光韧蹙纹。开五尖瓣粉红花,灼灼簇聚,自春徂秋,相代不绝。结实作角,翘聚梢头。圃中亦植以为玩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根或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采收和储藏:根秋、冬季采挖,叶夏季采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1-3m。多分枝,具乳汁,枝条具白色突起皮孔。叶3-5片轮生;无柄或具极短的柄;叶片薄纸质,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窄楔形,全缘,长6-18.5cm,宽1.3-4.5cm,叶面深绿色,叶背灰绿色,两面被短柔毛,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。花紫红色,数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,被柔毛;花萼片披针形,长约1.5mm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无毛,边缘有缘毛;花冠高脚碟状,花冠筒长1-1.3cm,中部膨大,外面无毛,内面被柔毛,裂片长圆形,长2-6mm,宽1-3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花药长圆形,内藏,长约2.5mm;子房高1.5mm,无毛,花柱6mm,柱头棍棒状,先端2裂;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,与心皮互生。蓇葖果2枚,离生,线形,先端具尖头,长3-5cm,直径约4mm,无毛。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,两端被短缘毛。花期3-6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了海拔1100-2400m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木从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稍弯曲,常有分枝,长10-25cm,直径1.5-3cm,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,皮部薄,常脱落,木部白色。质坚硬,难折断,折断面裂片状,类白色。气微,味苦。枝多切成厚约1mm的斜片。老枝直径6-8mm,外皮灰褐色,具纵纹,皮孔细小,突起,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中空,木部白色;嫩枝较细,青灰色,外皮易剥离,髓部中空较大。叶轮生,多皱缩卷曲,展平后呈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,全缘。气微,味苦。
化学成分
枝叶含利血平(reserpine)[1]。根中含维洛斯明碱(vellosimine),萨杷晋碱(sarpagine)[2];另含有霹雳萝芙木碱(perakine),降马枯星碱(normacusine) B,四氢鸭脚木碱(tetrahy-droalstonine),维诺任碱(vinorine)[3],洛柯宁碱(lochnerinine),11甲氧基-19-羟基它波于碱(11-methoxy-19-hydroxytabersonine),伪阿枯米京碱(pseudoakuammigine),鸭脚树叶碱(picrinine),去乙酰基匹克拉林碱-3,4,5-三甲氧基苯甲酸酯(deacetylpicraline-3,4,5-trimethoxybenzoate),柯南碱(corynanthine),育享宾(yohimbin),17-乙酰基萨杷晋碱(17-acetylsarpagine),6-表杷晋碱(6-episarpagine),还含3,4,5-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(methyl-3,4,5-trimethoxycinnamate)[4]。
性味
苦;性寒;小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截疟;清热解毒;止血消肿。主疟疾;感冒发热;肺热咳嗽;咽喉肿痛;口舌生疮;痈肿疮毒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治疟疾。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消炎,止血,接骨,止痛。治肝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滇鸡骨常山
拼音注音
Diān Jī Gǔ Chánɡ Shān
出处
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枝叶。夏季采收。晒干,或切成厚片。
原形态
鸡骨常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又名:云南鸭脚树、红辣树、白虎木、野辣椒。
直立灌木,高达3米。茎灰褐色。单叶3~5轮生,无柄;薄纸质;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5~12厘米,宽1~3厘米,基部狭楔形,先端长渐尖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均被极稀疏短柔毛,在脉上较密,侧脉17~22对。花两性,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近顶生;花粉红色,芳香,萼短,5裂;花冠高脚碟状,长13毫米;雄蕊内藏于花冠管喉部,不伸出;心皮2,分离,胚珠多数,花柱线形。蓇葖果2,狭长线形,长3厘米,直径4毫米,种子具有极短缘毛。花期3~6月。果期8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溪边、湿润地。分布云南。产于云南。
形状
干燥的枝叶,枝多切成厚约1毫米的斜片。老枝径约6~8毫米,外皮灰褐色,有纵纹,皮孔细小突起,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空,木部白色;幼枝较细,皮青灰色,髓部中空较大,外皮易剥离。叶3~5片轮生,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,全缘,干燥后多皱缩卷曲。气无,味苦。
化学成分
根含利血平。
性味
①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:"味苦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苦,凉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"治疟疾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消炎,止血,接骨,止痛。治肝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研末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楠
- 撑篙竹
- 小婆婆纳
- 甜草
- 射尿拐
- 石蟹
- 白鹇
- 金钮扣
- 长年兰
- 廊茵
- 单刀根
- 庐山香科科
- 牛戳口
- 细枝柃
- 穿心莲
- 金雀花
- 水牛皮
- 荨麻
- 狐胆
- 杯苋
- 轮叶马先蒿
- 糙苏
- 孔雀尾
- 甘草节
- 蓍草
- 阔叶十大功劳
- 马桑叶
- 杧果核
- 山羊油
- 庐山楼梯草
- 过江龙
- 满山红根
- 拦路虎
- 莲蓬草
- 琼枝
- 唢呐花
- 石榴叶
- 苦蘵
- 独叶一枝花
- 白叶不翻
- 月季花根
- 牛眼珠
- 麻腊干
- 山薄荷
- 鳢鱼胆
- 越王余筭
- 短小蛇根草
- 黄缅桂
- 豆叶七
- 蝎子七
- 海松子
- 车桑仔
- 金叶子
- 倒爪草
- 菜蓟
- 侧耳
- 钓鱼竿
- 獾油
- 九爪龙
- 红叶藤
- 浮海石
- 小叶爱楠
- 骆驼脂
- 杉寄生
- 地龙
- 草灵脂
- 地下明珠
- 小花鸢尾
- 榕树叶
- 树茭瓜果
- 黄杨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姜三七
- 老鸦花藤
- 饭团藤
- 蝗虫
- 猫儿屎果
- 薄荷素油
- 蓝树
- 假鹰爪根
- 蕨麻
- 曼陀罗根
- 鸡血七
- 白龙头
- 过山风
- 麂子草
- 山乌龟
- 大麦泡
- 蔊菜
- 井口边草
- 广布柳叶菜
- 川桂
- 毛蜂子
- 毒根斑鸠菊
- 木香花
- 小儿腹痛草
- 蛤壳
- 车前草
- 野杜仲果
- 铃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