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丹参
《中华本草》:土丹参
拼音注音
Tǔ Dān Sh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荞麦地鼠尾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荞麦地鼠尾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茎四棱形,具槽,被黄褐色柔毛。主根条状伸长,长达40cm,粗达2.5cm,扭曲状,木质,外皮剥落显红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9-21cm,被毛;叶片卵圆形,长4-15cm,宽2-10cm,先端锐尖,基部以形,边缘具圆齿,苤薄纸质,布满黄褐色腺点。轮伞花序,每轮2-4花,组成顶生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;苞片宽卵圆形,全缘,具缘毛,花梗长约3mm;花萼窄钟状或钟形,二唇形,唇裂不及萼长1/3,下唇与上唇近等长;花冠紫褐色或红色,冠筒圆柱状,冠檐二唇形;能育雄蕊伸至上唇,花丝扁平;花柱与花冠上唇等长,先端2浅裂。小坚果暗褐色,倒卵圆形,先端圆,背部具条纹。花期5-11月,果期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野、草地、山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。
化学成分
根含丹参酮(tanshinone)Ⅰ、ⅡA,亚甲基丹参醌(methylene tanshiquinone),原儿茶醛(protocatechualdehyde)。
药理作用
土丹参水溶性部位射液以相当于30g/(生药)/kg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,给药后1.5h可见土丹参极显着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化瘀止痛。主月经不调;痛经;经闭;产后瘀阴腹痛;肝脾肿大;关节痛;胸绞痛;心悸;失眠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枣
- 大花素馨花
- 达仑木
- 节节花
- 大蓟
- 香叶天竹葵
- 蓝茶
- 穇子
- 刺槐
- 鹦鹉
- 柳叶
- 李根
- 豆蔻
- 狐肝
- 鳖胆
- 蛇胆
- 海蕴
- 短穗草胡椒
- 牡蛎肉
- 荔枝叶
- 白乳菇
- 土密树
- 灯台树
- 香茅
- 公鱼
- 跌打老
- 竹精
- 打火草
- 木瓜枝
- 逼血雷
- 野升麻
- 老君须
- 麦饭石
- 三钻七
- 绵萆薢
- 母猪藤
- 蚂蝗七
- 土丹参
- 木香子
- 雪里见
- 丁榔皮
- 白地紫菀
- 竹节参
- 鸭脚茶
- 肾精子
- 皮袋香
- 十八症
- 革叶茴芹
- 羊舌树
- 山豆根
- 蚂蚁花根
- 天花粉
- 杨梅树
- 胡颓子根
- 眼睛草
- 白粱米
- 清明菜
- 油菜子油
- 大黄连刺
- 小叶买麻藤
- 落地金钱
- 小白绵参
- 苞蔷薇根
- 阔叶水竹叶
- 粤万年青
- 云南风车子
- 剑叶紫金牛
- 落地生根
- 新疆芍药
- 野冬青果
- 大叶金锦香
- 瓮菜癀
- 羊齿天冬
- 一枝黄花
- 乌木屑
- 红瑞木
- 芸薹子油
- 鸟巢菌
- 红牛尾七
- 红橡木子
- 少年红
- 凤眼果壳
- 栾樨
- 大麦醋糟
- 血人参
- 羚羊肉
- 跌破勒
- 黄荆
- 南天仙子
- 红葱
- 萝芙木
- 水茴香藻
- 虎睛
- 鸡爪簕
- 枣树皮
- 淡菜
- 乌桕木根皮
- 翡翠
- 红丝线
- 鹌鹑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