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木贼
《*辞典》:土木贼
拼音注音
Tǔ Mù Zéi
别名
木贼(《滇南本草》),纤弱木贼、接骨蕨、马人参、笔塔草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节节草、斗眼草、豆根草、锁眼草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笔头草、塔草、毛筒草、博节草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广东中药》
来源
为木贼科植物笔管草的全草或根。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,割取地上部分,拣除杂草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营养茎和孢子囊茎相似,单出或簇生,分枝或不分枝,细长有节,节间多半中空,通常高可达1米,直径约2~15毫米,表面有肋棱6~30条,平滑或有1列密集的小刺状突起,沟中有2列气孔。小枝1条或为2~3条一组,很少4~5条的,小枝可能再分枝。叶退化,轮生,细小,与叶鞘连接,叶鞘常呈管状或漏斗状,紧贴,短或略伸长,先端呈齿牙状,齿宿存或脱落,而遗留一截头状、浑圆或三角形的基部。孢子囊穗长约2.5厘米,顶端短尖或有小突尖;孢子囊6~9个,在孢子叶下面边缘排成1列,孢子圆球形,有2条丝状弹丝,十字形着生,卷绕在孢子上,遇水即弹开,以便繁殖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、沟边、沙壤或粘土上半阴湿地方。分布华南、西南、长江中上游各地。
形状
干燥全草为细长分枝的圆柱状茎条,淡绿色至黄绿色,长约60厘米不等。表面粗糙有纵沟,多节,节间长5~8厘米,亦有长至13厘米的。干时易断,潮湿时坚韧,中空,叶鞘呈短筒状,紧贴于茎,基部及钝头的齿片呈黑褐色。以粗条、青绿色、身长肉厚者为佳。
产于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当地作木贼使用,参见"木贼"条。
性味
甘微苦,凉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寒,味辛酸微苦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甘微苦,性凉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利湿清热,明目。治目赤胀痛,翳膜胬肉,急性黄疸型肝炎,淋病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散肝家郁结。(治目)暴亦、胀痛,退翳膜,消胬肉攀睛。兼治五淋,玉茎疼痛,亦白便浊。(根治)妇人赤白带下,破血积,通月经。止大肠下血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疏表,利湿。治浮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
临床应用
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:成人每天用鲜草1~2两或干草1两,煎水当茶饮。据82例观察,大部分病例服药后尿量增多,食欲好转,黄疸明显消退。可能与本品有利湿、退黄、清热作用有关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台湾厚壳树
- 杜根藤
- 棣棠花
- 毒蛆草
- 点腺过路黄
- 乌饭树
- 小驴蹄草
- 兔耳子草
- 断肠草
- 土大黄叶
- 味牛膝
- 土牛膝
- 毒鱼藤
- 寄生藤
- 兔肉
- 团花
- 杜鹃花
- 滇南寄生
- 滇獐牙菜
- 滇羌活
- 滇苦菜
- 滇藏方枝柏
- 灯蛾
- 煅石膏
- 独活
- 独脚乌桕
- 佩兰
- 兔儿伞
- 台湾泡桐
- 土三七
- 杜茎山
- 杜衡
- 杜鹃花叶
- 灯油藤子
- 川谷根
- 椴树
- 土燕窝
- 淡竹根
- 滇南鸟足兰
- 滇姜三七
- 牛心茄子
- 独脚乌桕叶
- 兔骨
- 滇绿豆
- 独脚蟾蜍
- 杜仲藤叶
- 杜鹃花根
- 滇南冠唇花
- 滇绣球
- 滴滴花
- 纤枝山柑
- 独叶岩珠
- 独椒
- 吐烟花
- 团花龙船花
- 土千年健叶
- 滇海水仙花
- 杜仲藤
- 椴树根
- 滇西风毛菊
- 杜仲叶
- 土八角
- 滇榧子
- 土中闻
- 点乳冷水花
- 三钻七
- 台湾泡桐叶
- 土半夏
- 松针
- 滇竹根七
- 滇池海棠
- 台湾海棠
- 独叶一枝花
- 麻口皮子药
- 牛肋筋
- 香草仔
- 美味牛肝
- 点头菊
- 砧草
- 黑色鳞毛蕨
- 西南山茶
- 独龙
- 伽喃香
- 翻白叶
- 白附子
- 滇五味
- 滇瓦花
- 鲃鱼
- 粘山药
- 金花茶花
- 白犁头草
- 藏青杠
- 井边茜
- 岩茴香
- 竹节菜
- 斩木橿子
- 青蒜
- 阳桃花
- 蜂蝇
- 麝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