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根
《中华本草》:淡竹根
拼音注音
Dàn Zhú Gēn
别名
恒生骨
英文名
rhizome of Henon Bamboo shoo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木科植物淡竹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hyllostachyl nigra(Lodd.ex Lindl.)Munro var.henonis(Mitf.)Stapf et Rendle 2.Bambusa tuldoides Munro. 3.Sinocalamus beecheyanus (Munro)McClure var.pubescens P.F.Li[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.pubescens P.E.Li;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(Munro) Keng f.var.pubescens (P.F.Li)Keng f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
原形态
1.淡竹 植株木质化,呈乔木状。竿高6-18m,直径5-7cm,成长后仍为绿色,或老时为灰绿色,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。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,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;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;箨叶长披针形,有皱折,基部收缩;小技具叶1-5片,叶鞘鞘口无毛;叶片深绿色,无毛,窄披针形,宽1-2cm,次脉6-8对,质薄。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;小穗含2-3花,顶端花退化,颖工或2片,披针形,具微毛;外稃锐尖,表面有微毛;内稃先端有2齿,生微毛,长12-15mm;鳞被数目有变化,3至1枚或缺如,披钍形,长约3mm;花药长7-10mm,开花时,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;子房呈尖卵形,顶生一长形之花柱,两者共长约7mm,柱头3枚,各长约smm,呈帚刷状。笋期4-5月,花期10月至次年5月。 2.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,呈乔木状。植株丛生,无刺。竿直立或近直立,高达15m,径约6cm。顶端不弯垂,竿的节上分枝较多;节间圆柱形,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。 3.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,是乔木状。竿高达15m。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,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,节间通常较短;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、贴生前向刺毛;释片基部较狭;释舌较长,长约5mm;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;内稃背部被柔毛,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。叶鞘通常被毛;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。花期3-5月,笋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。 2.青竿竹多生于平地、丘陵。 3.大头典竹生于山坡、平地工路旁。资源分布:1.淡竹分布于山东、河南、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 2.青竿竹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。 3.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、海南及广西。
性味
甘;淡;寒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;涤痰定惊。主发热心烦;惊悸;小儿惊痫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煮取汁,除烦热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消痰,去风热,惊悸迷闷,小儿惊痫。3.《纲目》:同竹叶煎汤,洗妇人子宫下脱。4.《重庆草药》:下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淡竹根
拼音注音
Dàn Zhú Gēn
别名
恒生骨(《石药尔雅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。
性味
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甘冷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煮取汁,除烦热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消痰,去风热,惊悸迷闷,小儿惊痫。"
③《纲目》:"同竹叶煎汤,洗妇人子宫下脱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下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心七
- 灰叶南蛇藤
- 发菜
- 芦荟根
- 山肉桂
- 叉枝藻
- 无风自动草
- 朱砂根
- 乌蛇卵
- 巴豆油
- 青葙
- 鲜黄连
- 碎骨仔树
- 七星草乌
- 核桃楸果
- 多穗石柯
- 小喇叭
- 松鼠
- 口蘑
- 干贝
- 人尿
- 红花苗
- 兴木蒂那布
- 岩豆
- 香青兰
- 蛇胆
- 过墙风
- 大叶香薷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玫瑰茄
- 金色狗尾草
- 桃枝
- 猪仔笠
- 太白米
- 云南仙人掌
- 肉郎伞
- 小白绵参
- 癞树叶
- 石莽草
- 假地豆
- 大块瓦
- 小叶地不容
- 滇列当
- 岩春草
- 长管香茶菜
- 苍耳
- 肖鸢尾根
- 广枝仁
- 紫薇叶
- 刷把草根
- 砖子苗
- 尖叶铁扫帚
- 三七
- 鲂鱼
- 覆盆子叶
- 豹子眼睛花
- 白辣蓼
- 三角咪
- 狼尾巴蒿
- 葫芦
- 泽泻
- 蚱蝉
- 黄脚鸡
- 劲直酢浆草
- 茄子
- 红果冬青根
- 黑鹅脚板
- 无花果
- 鸡爪七
- 长叶实蕨
- 土贝母
- 木莲
- 向日葵根
- 牛皮
- 金银忍冬
- 虾蟆
- 山药
- 丁萝卜
- 竹蠹虫
- 喉咙草
- 葫芦茶根
- 芜菁子
- 饱饭花果
- 鹅绒藤
- 马耳草
- 小六月寒
- 灵香草
- 猪大肠
- 小罗伞
- 金刚一棵蒿
- 钓鱼竿
- 木蓝
- 荫风轮
- 岗松根
- 苋
- 麻根
- 满山红根
- 山黄麻根
- 桂花
- 貉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