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口树
《中华本草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乌木、麻糖风、长叶白花类笼、白秋风吹、白过冬青、密毛蒿香、黑虑、白埔达养
英文名
Leaf or fruit of Whiteflower Tarenna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叶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renna mollissima (Hook. Et Arn.) Rob.[Cupia mollissima Hook. Et A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。根洗净,切碎,鲜花用或晒干;叶鲜用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1-4m。全株密被灰色或褐色柔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8-16mm;托叶长5-8mm,上面密被紧巾的柔毛;叶片卵形至长圆圆形,长8-16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、钝形或略近圆形,两面密被褐灰色短柔毛。干时褐黑色;侧脉每边4-5对。聚伞花序顶生,长4-8cm,有对生的分枝,苞片和小苞片线形,花梗长3-6mm;萼简近钟形长约2mm,萼檐裂片长圆形;花冠白色,花冠简长4-5mm,喉部有毛,先端4或5裂,裂片长约5mm,先端圆,开放时外反;雄蕊4-5,花药线菜;花柱被广展的毛。浆果球形,直径5-6mm,新鲜时光绿色,干时黑色。有种子12-30颗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地区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泊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利湿。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;急性扁桃体炎;头痛;风湿性关节炎;坐骨神经痛;肾炎水肿;创伤;疮疖脓肿;
用法用量
内服:根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叶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通筋骨,起劳伤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清热,解毒,镇痛。治头痛,身骨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茶山虫、土五味子、达仑木
来源
茜草科乌口树Tarenna attenuata (Voigt)Hutch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酸、辛、微苦,微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散瘀止痛。
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:枝叶适量,以好白酒浸泡15天,用药酒外擦。
蜂窝组织炎,脓肿:药酒湿敷。
胃肠绞痛:用药酒内服,每次10~20毫升,每日3次。
口腔炎:用枝叶适量,水煎含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乌木、达仑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叶及果实。10月采叶及果,略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灌木,直立。枝有棱,具毛。叶对生,椭圆形,长5~12厘米,宽2.5~4.5厘米,先端近短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均有毛,中脉及侧脉更为明显;叶柄长0.3厘米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总花梗长0.6~1厘米,有毛。浆果圆球形,长约0.4厘米,有毛。花期4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丛中,或石灰岩山地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通筋骨,起劳伤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清热,解毒,镇痛。治头痛,身骨痛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梧桐
- 齿瓣石豆兰
- 胡黄连
- 苦绳
- 乌榄树皮
- 大黄蜂子
- 桤木枝梢
- 篱栏网
- 石壁莲
- 川鄂山茱萸
- 红升丹
- 荜茇根
- 雀翘
- 回心草
- 含羞草
- 乌榄核
- 小九节铃
- 水马桑
- 酸水草
- 止泻木
- 梨
- 虎尾草
- 翡翠
- 倒生根
- 花叶九节木
- 角蒿
- 马钱子
- 莲状绢毛菊
- 细葛缕子
- 菵米
- 刀豆根
- 蛇王藤
- 红叶木姜子根
- 赤胫散
- 华千金藤
- 野黄麻
- 茴香虫
- 六道木
- 南鹤虱
- 鼠妇
- 马尾伸筋
- 化香树
- 三点金草
- 山白菊
- 丁锅树叶
- 绵萆薢
- 马蓼
- 赖草
- 海藻
- 胡枝子
- 大活
- 云南双盾木
- 丁香蓼
- 厚朴
- 蛎菜
- 地柏叶
- 水芹
- 慈姑花
- 巴山虎
- 老鼠耳
- 鳞瓦韦
- 树腰子
- 蚕豆壳
- 叉枝藻
- 丢了棒
- 大叶钩藤根
- 六蛾戏珠
- 刺人参
- 核桃青龙皮
- 白线薯
- 臭梧桐
- 假鹰爪根
- 狭叶垂头菊
- 小接筋草
- 红豆七
- 尖耳贯众
- 单头紫菀
- 尖尾风
- 海鹞鱼胆
- 炙红芪
- 红麸杨根
- 四方拳草
- 亮叶桦
- 诃子核
- 药老
- 黑芝
- 野棕
- 石碱
- 鲎
- 青蟹
- 榔榆茎
- 梅叶
- 黄山五叶参
- 滇瑞香
- 豆瓣绿
- 白绿叶
- 地涩涩
- 石莲
- 羊胲子
- 石腊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