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口树
《中华本草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乌木、麻糖风、长叶白花类笼、白秋风吹、白过冬青、密毛蒿香、黑虑、白埔达养
英文名
Leaf or fruit of Whiteflower Tarenna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叶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renna mollissima (Hook. Et Arn.) Rob.[Cupia mollissima Hook. Et A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。根洗净,切碎,鲜花用或晒干;叶鲜用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1-4m。全株密被灰色或褐色柔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8-16mm;托叶长5-8mm,上面密被紧巾的柔毛;叶片卵形至长圆圆形,长8-16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、钝形或略近圆形,两面密被褐灰色短柔毛。干时褐黑色;侧脉每边4-5对。聚伞花序顶生,长4-8cm,有对生的分枝,苞片和小苞片线形,花梗长3-6mm;萼简近钟形长约2mm,萼檐裂片长圆形;花冠白色,花冠简长4-5mm,喉部有毛,先端4或5裂,裂片长约5mm,先端圆,开放时外反;雄蕊4-5,花药线菜;花柱被广展的毛。浆果球形,直径5-6mm,新鲜时光绿色,干时黑色。有种子12-30颗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地区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泊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利湿。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;急性扁桃体炎;头痛;风湿性关节炎;坐骨神经痛;肾炎水肿;创伤;疮疖脓肿;
用法用量
内服:根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叶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通筋骨,起劳伤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清热,解毒,镇痛。治头痛,身骨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茶山虫、土五味子、达仑木
来源
茜草科乌口树Tarenna attenuata (Voigt)Hutch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酸、辛、微苦,微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散瘀止痛。
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:枝叶适量,以好白酒浸泡15天,用药酒外擦。
蜂窝组织炎,脓肿:药酒湿敷。
胃肠绞痛:用药酒内服,每次10~20毫升,每日3次。
口腔炎:用枝叶适量,水煎含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乌口树
拼音注音
Wū Kǒu Shù
别名
乌木、达仑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乌口树的叶及果实。10月采叶及果,略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灌木,直立。枝有棱,具毛。叶对生,椭圆形,长5~12厘米,宽2.5~4.5厘米,先端近短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两面均有毛,中脉及侧脉更为明显;叶柄长0.3厘米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总花梗长0.6~1厘米,有毛。浆果圆球形,长约0.4厘米,有毛。花期4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丛中,或石灰岩山地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通筋骨,起劳伤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清热,解毒,镇痛。治头痛,身骨痛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爪风
- 牡荆油
- 牡蒿
- 乌金草
- 乌鸦胆
- 豆瓣香
- 大绿藤
- 工布乌头
- 野靛青
- 干冬菜
- 垂盆草
- 老鸦花藤
- 万年青
- 乌骚风
- 尾叶山柑
- 乌鸦
- 尾叶越橘
- 车前子
- 盘石龟
- 乌药花
- 薄柱草
- 五倍子内虫
- 万年蒿
- 蜜柑草
- 毛叶轮环藤
- 乌鸦头
- 乌泡刺
- 蜈蚣
- 桑根
- 鲎壳
- 天葵子
- 五代同堂
- 缬草
- 莨菪
- 铁扇子
- 水狼萁
- 扇子七
- 乌榄根
- 柳叶亚菊蒿
- 水翁叶
- 粉瘤菌
- 大叶黄杨根
- 小黑药
- 小地柏
- 乌鸦翅羽
- 大飞扬
- 石蚕
- 五谷虫
- 花蚁虫
- 秤杆升麻
- 熊油
- 万年柏
- 老虎耳根
- 人中黄
- 黑面叶
- 塔黄
- 威灵菊
- 石榕
- 黄毛耳草
- 地膏药
- 阳桃根
- 银叶柳
- 狭叶垂头菊
- 黄栎
- 益智仁
- 水田七叶
- 鸭涎
- 兴安白头翁
- 五气朝阳草
- 五脉绿绒蒿花
- 大避债蛾
- 昂天莲
- 五色草
- 银毛委陵菜
- 大叶马尾连
- 细叶泥炭藓
- 积雪草
- 锡叶藤
- 随手香
- 白榄根
- 菊花叶
- 假芫茜
- 竹兰草
- 蔛草
- 雀榕根
- 蜈蚣草
- 路旁菊
- 披散糖荠
- 地红子根
- 血参
- 华风车子
- 女儿红叶
- 黄背草果
- 石羊菜
- 糖橘红
- 新香草
- 熊掌
- 小儿腹痛草
- 黑面防己
- 奶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