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尾猪鬃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凤尾猪鬃草
拼音注音
Fènɡ Wěi Zhū Zōnɡ Cǎo
别名
旱明琼、云南虎尾蕨、小凤尾草、小蕨蕨、凤尾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Yunnan Spleenwort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plenium yunnanense Franch.[A.exiguum Bedd.var.yunnanense(Franch.)Ching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,切段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-20cm。根状茎短,直立,密被狭长鳞片,鳞片棕黑色,先端尾尖。叶丛生,叶柄长1.5-3cm,深褐色,密被狭鳞片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20cm,宽1-3cm,两端渐狭,2回羽状分裂,羽片15-28对,有短柄,矩圆状披针形,水平展开,长0.5-2.5厘米,羽片深裂,裂片3-6对,矩圆形,边缘有钝齿,上下面无毛,脉不显,每齿具细脉1条。孢子囊群线形,棕色,沿细脉着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m左右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西南及青海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;通乳。主感冒发热;小儿惊风;尿路感染;乳腺炎;乳汁不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凤尾猪鬃草
拼音注音
Fènɡ Wěi Zhū Zōnɡ Cǎo
别名
旱明琼、云南虎尾蕨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晾干切段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~20厘米.根状茎短,直立,密被狭长鳞片,鳞片棕黑色,先端尾尖。叶丛生,叶柄长1.5~3厘米,深褐色,密被狭鳞片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宽1~3厘米,两端渐狭,2回羽状分裂,羽片15~28对,有短柄,矩圆状披针形,水平展开,长0.5~2.5厘米,羽片深裂,裂片3~6对,矩圆形,边缘有钝齿,上下面无毛,脉不显,每齿具细脉1条。孢子囊群线形,棕色,沿细脉着生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阴湿石上。分布西南地区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,利尿,通乳。治膀胱炎,血淋,乳腺炎,乳汁不通,乳糜尿,睾丸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黐头婆
- 大蝎子草
- 鳖脂
- 白山蓼
- 九节莲
- 四川红淡叶
- 山紫菀
- 异野芝麻
- 水蕨
- 新塔花
- 山大颜
- 苦竹叶
- 烂茶叶
- 楮实子
- 紫金龙
- 柞蚕蛹
- 石米
- 牛心果
- 天文草
- 杨翠木
- 东北埃蕾
- 龙眼叶
- 蒲草根
- 山地豆
- 钝齿铃子香
- 大高良姜
- 小血藤
- 灰绿水苎麻
- 千金花
- 水杨木白皮
- 对虾壳
- 黄果茄
- 香橼叶
- 芜菁甘蓝子
- 追风伞
- 罗锅底
- 枸橘
- 山小橘
- 山尖菜
- 人乳汁
- 枫杨
- 金毛七
- 鼻血草
- 紫楠叶
- 钝齿青荚叶
- 银粉背蕨
- 小报春
- 虎皮草
- 饴糖
- 通花根
- 土人参
- 使君子根
- 山白菊
- 飞天蜈蚣
- 海松子
- 七里香
- 水藁本
- 蠵龟筒
- 仙顶梨
- 金线草
- 和合草
- 栝楼皮
- 勒马回
- 球花党参
- 驱虫斑鸠菊
- 芙蓉花
- 蕨
- 柘树果实
- 王孙
- 太平莓
- 青药
- 石柑子
- 七叶一把伞
- 接骨木
- 蛮刀背
- 密陀僧
- 淡秋石
- 骆驼毛
- 砂仁壳
- 桉叶
- 旱前胡
- 蜗牛壳
- 蚌花
- 常春藤
- 红娘子
- 翻白叶
- 地牯牛
- 黄草乌
- 水黄
- 鸡枞
- 马牙七
- 臭常山
- 赤阳子
- 杨枸花
- 冬瓜
- 金发草
- 莴苣
- 藕粉
- 雁来红
- 白脂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