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背桂
《中华本草》:红背桂
拼音注音
Hónɡ Bèi Guì
别名
叶背红、金锁玉、箭毒木、天青地红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ochinchinese Excoecaria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红背桂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红背桂花 灌木,高可达1m。小枝具皮孔,光滑无毛。叶对生,稀3枚轮生,稀互生;叶柄长3-10mm;托叶小,近三角形,边缘具稍显着撕裂小齿;叶片薄,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,长5-13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楔形,边缘疏生浅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紫红色,侧脉6-12对,略明显。花单性异株;雄花序长约1-2cm;苞片卵形,比花梗长,基部两侧各具1枚腺体,小苞片2枚,线形,基部具2枚腺体;雄花萼片3,披针形,缘具撕裂状小齿,花丝分离;雌花序极短,由3-5朵花组成,花梗长l-2mm;苞片卵形,比花梗短;小苞片与雄花同;雌花萼片3,阔卵形,边缘具小齿,子房球形,无毛,花柱3,分离,基部多少连合,长约2.2mm,外弯而先端卷曲,紧贴于子房上。蒴果球形,顶部凹陷,基部截平,直径约8.5-10mm,高约7mm,红色,带肉质。种子卵形,光滑。花果期全年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、湿润,宜栽植于砂壤土,耐半荫。[br]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。春季剪取1-2年生壮枝,长约10cm,插于砂中,保持20-25℃,约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。广州露地栽培,宜选局部荫蔽处丛栽。冷凉地区只能温室盆栽。[br]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月施液肥1-2次,并以过磷酸钙1%水液或硫按0.5%水液,加少量硫酸亚铁与液肥相间施用。[br]病虫害防治 注意介壳虫为害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有盆栽。
形状
鸡尾木 常绿灌木,高达3m。全株无毛。叶对生或近对生;叶柄极短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2-14cm,宽1.5-3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绿色,边缘有浅锯齿,幼叶背脉常紫红色,羽状脉弧形连接,不达叶缘。花腋生,绿色。蒴果小,近球形,柱头宿存。花期3-4月。
化学成分
从同属植物土沈香 E. Aga-llocha L. 中分离出二萜原酸酯。
性味
辛;微苦;平;有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通经络;活血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腰肌劳损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、微苦、性平,有小毒。有通经活络,止痛的功能。用于麻疹、腮腺炎、扁桃体炎、心绞痛、肾绞痛;腰肌劳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背桂
别名
叶背红、金琐玉
来源
大戟科红背桂Excoc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、广西。
性味
辛、微苦,平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通经活络,止痛。主治麻疹,腮腺炎,扁桃体炎,心绞痛,肾绞痛,腰肌劳损。
用法用量
2~3钱。
备注
[b]毒箭木[/b]为其变种,产云南,有大毒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球序鹅掌柴
- 秋枫木
- 剑叶玉簪
- 淮通
- 地瓜
- 白升麻
- 燕子尾
- 黄泥菜
- 竹(鼠留)子油
- 拟囊果芹
- 刺黄柏叶
- 香樟
- 针筒线
- 水虱草
- 细叶七星剑
- 珍珠莲
- 十大功劳根
- 丽萼熊巴掌
- 海鲶
- 野高粱
- 刺石榴
- 锥栗果壳
- 冷蕨
- 白背杨
- 长管香茶菜
- 野兔毛
- 猕猴桃
- 香胶木根皮
- 木瓜
- 青盐陈皮
- 山苦荬
- 短柄南蛇藤果
- 莱菔子
- 落马衣
- 马桑根
- 海门冬
- 茴香
- 苦碟子
- 剑皮树菌
- 小叶眼树莲
- 蜥蜴
- 泡花子
- 槐胶
- 金钩如意草
- 母猪半夏
- 马蹄细辛
- 阴香根
- 蝶兰
- 显脉罗伞
- 山香圆
- 莲须
- 蜜柑草
- 白对节子叶
- 花木通
- 嫁(虫戚)
- 莳萝子
- 巴戟天
- 树头发
- 朝鲜崖柏仁
- 小朴松实
- 疳积药
- 木通
- 东紫堇
- 白土茯苓
- 楼梯草
- 狗骨节
- 核桃青龙皮
- 姬蕨
- 薄叶黄芩
- 金榭榴
- 柳兰叶风毛菊
- 半边钱
- 山香草
- 跌打老
- 了哥王
- 金刚口摆
- 毛轴铁角蕨
- 柳白皮
- 桦革裥菌
- 排骨灵
- 吴茱萸根
- 朴树果
- 望江南子
- 楮树根
- 金银花露
- 秋海棠果
- 羊髓
- 茅栗
- 铁包金
- 石笔海胆
- 矮陀陀
- 柿漆
- 青箭杆草
- 南烛根
- 西瓜根叶
- 蝲蛄石
- 大花细辛
- 枇杷花
- 细叶香桂
- 太白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