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麻疙瘩
《中华本草》:大麻疙瘩
拼音注音
Dà Má Gē Dɑ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椒科植物蒟子的全株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peryunnanenseTseng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peryunnanenseTseng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蒟子 直立亚灌木,高1-3m。枝有细纵棱,与叶柄、总花梗均被毛。叶薄纸质,卵圆形、阔卵形或枝端的为椭圆形,长10-15cm,宽6-10cm,先端短尖,基部心形,两侧不等,上面无毛,下面沿脉上被微硬毛和细腺点,叶脉9条,最上1对互生,离基1.2-3cm从中脉发出,余者均基出;叶柄长8-14mm,仅基部具鞘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;雄花序长4-6cm,花序轴被短柔毛,苞片圆形,盾状,直径约1.1mm,中央具短柄,雄蕊3枚,花药卵形,2裂,花丝粗,远短于花药;雌花序于果期长4-8cm,苞片较小,直径0.8-lmm,子房基部嵌生于花序轴中,柱头3,早落。浆果球形,成熟时红色,直径约2mm,基部嵌生于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,表面多疣状凸起。花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000m的林中或湿润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、西南部和西北部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、西南部和西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直径约1cm;表面有细纵棱,具稀疏毛茸,节部膨大明显。叶多皱缩,展平后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9-15cm,宽5-10cm,基部常偏斜,有密集的细小腺点,背面叶脉上有毛茸,叶脉9条,最上1对离基从中脉发出,网脉明显;叶具短柄,基部鞘状,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。气香,味辛辣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行气活血;散瘀止痛。主风寒感冒;风湿骨痛;胃痛;痛经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华萝藦
- 茭白
- 割舌罗
- 丝瓜络
- 豉汁
- 柏树果
- 玳瑁
- 鬼笔
- 红丝线
- 湖北地黄
- 血见愁老鹳草
- 丽江青木香
- 红梗草根
- 三面刀
- 苏木蓝
- 矮脚苦蒿
- 南蛇藤根
- 银粉背蕨
- 罗甸沟瓣
- 水苦荬
- 三尖杉根
- 绿叶五味子
- 山郎木叶
- 小红蒜
- 青黛
- 苦天茄
- 兴木蒂那布
- 磨盘根
- 波缘假瘤蕨
- 广藤根
- 十三年花
- 烟管蓟
- 大叶南苏
- 瓶耳小草
- 黄鳝藤
- 蒟蒻薯
- 蛴螬
- 石参
- 火炭母草
- 美丽胡枝子花
- 红丹参
- 熊尾草
- 海螺
- 钮子瓜
- 蝲蛄石
- 滇丹参
- 水芦荻根
- 芥子
- 紫弹树枝
- 角花翠雀
- 野苏麻
- 古羊藤
- 声色草
- 五倍子
- 红叶铁线莲
- 丽江独活
- 光叶水苏
- 山花生
- 柱果木榄叶
- 金樱根
- 龙葵
- 竹节人参叶
- 三条筋
- 扁轴木
- 麦刺藤叶
- 倒卵叶五加
- 三爪龙
- 伤寒草
- 牛心果
- 紫油木皮
- 陀罗紫菀
- 山绿茶
- 三角咪
- 捆仙丝
- 人乳汁
- 金花菜
- 狗筋蔓
- 红薯细辛
- 海韭菜
- 火绳树
- 红花点地梅
- 羊毛绒球蟹
- 莱菔缨
- 野扁豆
- 秋石
- 沙枣胶
- 大昏头鸡
- 马蓼
- 楤木花
- 钟乳石
- 漆大姑根
- 白金古榄
- 象骨
- 见血封口
- 红参
- 驴蹄草
- 荭草
- 海茜
- 角茴香
- 鳞始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