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透骨消
《中华本草》:大透骨消
拼音注音
Dà Tòu Gǔ Xiāo
别名
透骨消、满山香、透骨草、岩子果、香叶子、炸山叶、冬青叶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地檀香的根、叶、果实或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ultheria forrestii Diels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根切片,夏季采叶,秋季采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1-4m。树皮灰黑色,常呈片状脱落;枝粗糙,小枝红色或绿色,有浓厚的香气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短,褐色,具槽;叶片薄革质,长圆形、狭卵形至披针状椭圆形,长4-10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表面亮绿色,背面色淡,微苍白或干后成黄棕色,密被锈色腺点,边缘具疏锯齿,齿尖具褐色腺点,中脉在表面微下陷,连同侧脉、网脉均明显,侧脉5对,弧形上举,在背面隆起。总状花序腋生,或顶生,细长,长2-5cm,密被细柔毛,花多而密集;花梗粗而极短,被白色细柔毛;小苞片2,对生,生于花梗下部,宽三角形,背有脊,腹面被白色绒毛,边缘有睫毛;花萼浅盘状,5深裂,裂片三角状卵形.先端具硬尖头;花冠白色,坛形,口部5浅裂,裂片微反卷;雄蕊10,花丝下部宽扁,花药2室,每室先端有芒;子房球形,被白色微毛,柱头略成头状。桨果状蒴果,球形,成熟时暗蓝色。种子多数,淡黄色,极细小。花期4-7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(600-)1600-3600m的干燥向阳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苦;辛;性温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通经络;健脾利水。主风湿痹证;四肢瘫痪;水肿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透骨消
拼音注音
Dà Tòu Gǔ Xiāo
别名
透骨消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地檀香的根或叶。秋季采根,夏季采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小灌木,有浓厚的香气。高约1.5米。茎淡绿色,枝条粗壮,小枝红色或绿色,树皮常呈片状剥裂。单叶互生;革质;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4.5~9.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疏生短锯齿,齿尖有黑色或褐色腺点,下面绿白色,有灰棕色(后呈黑色)的脓点。总状花序腋生或圆锥花序枝顶生;花序梗密被白色短柔毛;小花梗极短;苞片三角形或卵形,小苞片1对,卵形;花萼浅盘状,5深裂;花冠壶状或钟状,白绿色,5齿裂,裂片略反卷;雄蕊10,着生花冠基部,花药顶端有芒;花柱单1。蒴果球形,暗蓝色,肉质而似浆果。种子多数,淡黄色,极细小。生于山坡灌木林边阳处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,除湿。治风湿瘫痪,冻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透骨消
拼音注音
Dà Tòu Gǔ Xiāo
别名
地檀香、透骨消
来源
杜鹃花科大透骨消Gaultheria forrestii Diels,以根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治风湿瘫痪,冻疮等症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,水煎服或泡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鱼寄生
- 虎膏
- 银线草根
- 白鹤藤根
- 大飞扬草
- 定经草
- 风藤草根
- 滇丁香
- 灯笼泡
- 虎掌草
- 假百合
- 东北溲疏
- 东风菜根
- 大板山蚤缀
- 银木荷皮
- 百两金
- 大昏鸡头
- 大桫椤
- 大粘药
- 虎骨胶
- 大过山龙
- 对马耳蕨根
- 大母猪藤
- 关白附
- 剪草
- 虎杖
- 广西美登木
- 银线草
- 东方蝾螈
- 狗舌草根
- 甘紫菜
- 鸭卵
- 大榆蘑
- 大烟锅草
- 滇鸡骨常山
- 野芝麻根
- 雀翘
- 东北鼢鼠
- 大黄树
- 杜松实
- 葛蕈
- 茴香
- 野荔枝
- 野葱
- 银毛委陵菜
- 大鹅儿肠
- 鱼翅
- 飞扬草
- 倒扎龙
- 光明盐
- 滇崖爬藤
- 光裸星虫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东北卫矛
- 狗爪樟
- 葛藟
- 滇杠柳
- 古山龙
- 灯心草
- 大虎耳草
- 枸骨根
- 大马哈鱼
- 野芝麻
- 大麦醋糟
- 东方乌毛蕨叶
- 白鱼
- 阴香
- 大黄蜂子
- 狗毛草
- 花蚊虫
- 野苋菜
- 白蜡花
- 冬葵
- 滇白芷
- 大羽藓
- 野荞麦
- 白药
- 东北延胡索
- 甘土
- 大细辛
- 大肺经草
- 杜鹃兰
- 灯笼果
- 白薇
- 大红花点地梅
- 灯心草根
- 狗脊贯众
- 毒芹
- 滇藁本
- 大花威灵仙
- 飞龙掌血叶
- 独叶一枝枪
- 大青
- 大青根
- 倒地铃
- 飞天蠄蟧
- 甘肃土当归
- 大臭黄荆
- 银边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