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山玄参
《中华本草》:大山玄参
拼音注音
Dà Shān Xuán Shēn
别名
川玄参、土参、元参
英文名
root of Kakuda Figwort
出处
始载于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丹东玄参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rophularia kakudensis Franch. [S. latisepala Kitag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丹东玄参 多年生草本,高1m以上。有一段直生而具须根的地下茎;支根纺锤形膨大。茎四棱形,有浅槽,具白色髓心,不分枝或上部分枝,疏生白柔毛。叶具柄,下部的叶柄较长,长达74cm;叶片卵形至狭卵形,长5-12cm,基部近圆形、截形至微心形,边缘锯齿,无毛或背面脉上有短毛。圆锥花序长约4.5mm,裂片卵状椭圆形至宽卵形,先端急尖;花冠外面绿色内带紫褐色,花冠筒球状筒形,上唇长于下唇,裂片近圆形,边缘相互重叠,下唇裂片较短;雄蕊与下唇等长;花丝扁,粗糙,退化雄蕊扇状圆形;子房长2-2.5mm,花柱稍长于子房。蒴果宽卵形,长7-9mm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丛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。
性味
味甘苦;咸;性凉
功能主治
滋阴降火;清热除烦;鲜毒。主热病烦渴;骨蒸潮热;津伤便秘;咽喉肿痛;痈肿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苦、咸,性凉。有滋阴、降火、除烦、解毒的功能。用于热病烦渴、发斑、骨蒸痨热、夜寝不安、咽喉肿痛、痈肿瘰疬、津伤便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山玄参
别名
川玄参、土玄参、元参、安东玄参
来源
玄参科大山玄参Scrophularia kaku densis Franch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四川。
性味
苦、咸,凉。
功能主治
滋阴,降火,除烦,解毒。主治热病烦渴,发斑,骨蒸痨热,夜寝不安,咽喉肿痛,痈肿瘰疬,津伤便秘。
用法用量
2~4钱,水煎服。
注意
反藜芦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铰剪藤
- 曼陀罗子
- 强威生草
- 冬凌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七爪风
- 土百部
- 楸叶
- 鬼点灯
- 土色牛肝菌
- 复叶葡萄叶
- 天脚板果
- 榕树果
- 土细辛
- 乔木刺桐
- 复叶披麻草根
- 东菊
- 千叶独活
- 白残花
- 白芍
- 老鼠竻
- 柳叶卫矛
- 川楝子
- 猩猩花
- 过山风
- 地绵绵
- 马尾千金草
- 鸦胆子
- 茉莉花露
- 苦菜根
- 鸡雪莲
- 秤杆草
- 百合花
- 光叶地不容
- 凤眼兰
- 昙花茎
- 白马鬃铃花
- 蔓赤车
- 蒙自木蓝
- 蜜环菌
- 蜜桶花
- 蜜蜂子
- 榆耳
- 茅瓜叶
- 黄鼠狼
- 树锦鸡儿
- 春砂花
- 狐肠
- 鸭儿芹
- 竹叶莲
- 稻草
- 螃蟹七
- 高山大黄
- 羊胆
- 鳗鲡鱼骨
- 南亚新木姜
- 古羊藤
- 鹰爪花果
- 大种鹅儿肠
- 蛇见怕
- 山梅花
- 蒙自赤杨
- 馒头蟹
- 马比木
- 野菰
- 茅草叶
- 苏铁蕨
- 蒙花皮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单体蕊黄芪
- 田螺壳
- 蔓草虫豆
- 南五味子叶
- 蔓剪草
- 接骨树皮
- 枇杷叶
- 枇杷核
- 接骨木
- 接骨紫菀
- 排草香
- 野苋子
- 尖苞柊叶根
- 银木荷皮
- 接骨仙桃
- 姜黄
- 拘那花
- 银线草
- 阳桃叶
- 极丽马先蒿
- 普陀南星
- 枇杷根
- 野芝麻根
- 野西瓜苗子
- 野辣烟
- 阴香皮
- 泡掌筒
- 野芝麻花
- 夹蛇龟
- 银丝杜仲
- 银线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