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草叶
《*辞典》:茅草叶
拼音注音
Máo Cǎo Yè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叶片,全年可采。
化学成分
叶和茎中得到无羁萜、山小桔萜醇及其甲醚、羊齿烯醇及其甲醚、羊齿烯酮、芦竹素等三萜化合物。
功能主治
通经络,配合风湿筋骨药用。
复方
①治妇女产后风湿痛:老茅草叶、石菖蒲、陈艾。水煎外洗。
②治发风丹:茅草叶、南木叶、糠壳(炒)各一两。以水煎服。(功用主治以下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茅草叶
拼音注音
Máo Cǎo Yè
英文名
Leaf of Lalang Grass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erata cylindrica P. Beauv. Var. Major (Nees) C. E. Hubb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白茅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100cm。根茎白色,匍匐横走,密被鳞片。秆从生,直产,圆柱形,光滑无毛,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。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;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;茎生叶较短,宽3-8mm,叶鞘褐色,无毛,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,具短叶舌。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,顶生,圆筒状,长5-20cm,宽1-2.5cm;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,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,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,另一小穗的梗较短;花两性,每小穗具1花,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;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,具3-4脉,第2颖较宽,具4-6脉;稃膜质,无毛,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,内稃短,第2外稃披针形,与内稃等长;雄蕊2,花药黄色,长约3mm;雌蕊1,具较长的花柱,柱头羽毛状。颖果椭圆形,暗褐色,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和茎中得到无羁萜(friedelin),山柑子萜醇(arborinol)及其甲醚,羊齿烯醇(fernenol)及其甲醚,山柑子萜酮(arborinone),芦竹素(arundoin)等三萜化合物。
性味
辛;微苦;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风湿痹痛;皮肤风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临床应用
配合风湿筋骨药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骨常山
- 泥胡菜
- 鸡翎草
- 马鬃
- 马齿苋
- 鸡挂骨草
- 大黄
- 掐不齐
- 馒头蟹
- 麦门冬
- 南五味子叶
- 蔓剪草
- 木蜡树根
- 鹅掌楸
- 君迁子
- 马肠薯蓣
- 大风药
- 剪夏萝
- 葵花大蓟
- 狗牙根
- 粟糠
- 玉铃花
- 蒲草根
- 蚂蚁上树
- 狼牙委陵菜
- 黄花远志
- 黄泡子
- 点头菊
- 掌叶半夏
- 糕菜
- 刺瓜
- 黄瓜藤
- 尖槐藤
- 樗叶
- 竹节参
- 紫贝
- 桔梗
- 翅果唐松草
- 美洲凌霄
- 虾蟆皮
- 黄耆
- 黄蘑菇
- 榆耳
- 洋地黄
- 栘枍
- 榅桲
- 亚香棒虫草
- 洋芋
- 圆叶茅膏菜
- 岩人参
- 樱桃根
- 异叶青兰
- 亮叶冬青
- 岩凤尾蕨
- 樱桃叶
- 樱额
- 甜瓜花
- 夜交藤
- 杨栌耳
- 岩笋
- 岩松
- 樱桃
- 圆柏
- 脾寒草
- 月季花叶
- 洋白蜡树
- 栘依
- 羊角藤叶
- 岩莴苣
- 岩风子
- 月光花种子
- 岩扫把
- 月桂子
- 月见草
- 榆仁酱
- 榆蘑
- 油散木
- 摇钱树根
- 油茶油
- 原羚角
- 叶象花
- 原蚕蛾
- 岩五加
- 优若藜
- 延胡索
- 原蚕沙
- 榆白皮
- 海红豆
- 岩参
- 夜来香
- 异叶鳞始蕨
- 催产草
- 圆叶娃儿藤
- 叶下红
- 云雾七
- 崖棕根
- 蚤休
- 羊吊钟
- 肖鸢尾根
- 大葫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