姬蕨
《中华本草》:姬蕨
拼音注音
Jī Jué
别名
岩姬蕨、冷水蕨
英文名
Punctate Flake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姬蕨科植物姬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olepis punctata(Thunb.)Mett.[Polypodium punctatum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,植株高达1m。根茎横走,粗壮,密生棕色节状长毛。叶远生;叶柄长30-55cm,禾秆色,基部呈棕色,有灰白色节状毛;叶片纸质,近卵形,三至四回羽状浅裂,长35-75cm,宽20-25cm,基部圆楔形,先端渐尖,羽片5-10对,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第1对最大,长12-20cm,宽4-10cm;二回羽片10-20对,宽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下部的较大,长2.5-5cm,宽1.2-2cm;末回羽片6-8对,长圆形,两侧有3-4对浅裂片,两面有灰白色节状毛;叶脉羽状,侧脉分叉。孢子囊群圆形,生于末回裂片基部的两侧或上侧的近缺刻处,无囊群盖,常被略反折的裂片边缘遮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300m的潮湿草地、林边,有时生在石隙或墙缝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状茎被有棕色毛。叶柄略粗曲,长22-25cm,表面棕褐色。叶片常皱缩,展平后呈长卵状三角形,长35-70cm,宽20-25cm,顶部叶片一回羽状深裂,中部以下三至四回羽状深裂;羽片卵状披针形,二回羽状分裂;小裂矩圆形,长约5mm,边缘有钝锯齿。有时在末回裂片基部两侧或上侧的近缺刻处可见孢子囊群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姬蕨甙(hypoloside)A、B、C、,姬蕨酮(hypacrone),欧蕨伊鲁甙(ptaquiloside),蕨素(pterosin)A、D、H、I、K、Z,3S-蕨甙(3S-pteroside)D,2R,3R-蕨素L-2'-O-β-D葡萄糖甙(2R,3R-pterosin L-2'-O-β-D-glucoside),2S,3R-蕨素 L-2'-O-β-D-葡萄糖甙(2S,3R-pterosin L-2'-O-β-D-glucoside),3S-蕨素(3S-pterosin)D,3R蕨素(3R-pterosin)D,金粉蕨素(onitin)。叶含姬蕨素(hypolepin)A、B、C,即蕨素H、Z、I,并含姬蕨酮。
性味
苦;辛;凉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收敛止血。主烧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草捣敷;或干品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,收敛止血的功能。用于烫伤及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姬蕨
别名
冷水蕨
来源
蕨类姬蕨科姬蕨Hypolepis punctata (Thunb.) Mett.,以全草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苦、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收敛止痛。主治烧烫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烧烫伤:鲜品全草捣烂,用洗米水或冷开水调匀,取汁外涂。
外伤出血:鲜嫩叶捣烂敷伤处,或用干叶研粉撒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寄马桩
- 橘根
- 拘那花
- 芥菜
- 箭叶蓼
- 接骨木根
- 接骨仙桃
- 橘叶巴戟
- 棘胸蛙
- 橘
- 聚叶虎耳草
- 尖苞柊叶根
- 接骨木叶
- 尖齿耳蕨
- 结根草莓
- 蒟蒻薯
- 尖顶羊肚菜
- 建砂仁
- 绛梨木
- 嫁(虫戚)
- 荆三棱
- 尖叶唐松草
- 粳米
- 甲鱼头
- 矩叶大青
- 芨芨草
- 橘皮
- 建兰花
- 蒟蒻
- 寄居蟹
- 建兰根
- 礁膜
- 棘叶
- 江珧壳
- 檵花
- 继木[檵木]
- 芥子
- 菊苣
- 绢毛石花
- 芨芨草花
- 结香
- 江西金钱草
- 救必应
- 节节草
- 榉树叶
- 建神曲
- 接筋草
- 景天
- 矩圆线蕨
- 碱黄鹌菜
- 橘叶
- 橘饼
- 茳芒决明
- 莙荙菜
- 巨紫堇
- 箭刀草
- 茎花来江藤
- 碱花
- 聚花草
- 浆水
- 景天花
- 蒟酱叶
- 矩叶酸藤果
- 接骨木花
- 茳芒
- 尖连蕊茶根
- 菊花参
- 矩圆石韦
- 菊芋
- 荩草
- 尖尾风
- 建兰叶
- 绢毛菊
- 姜黄
- 桔梗芦头
- 橘白
- 棘针
- 粳谷奴
- 砂仁壳
- 菊花暗消
- 矩镰荚苜蓿
- 橘红
- 箭杆杨
- 稷米
- 菊花叶
- 菊架豆
- 筋骨草
- 筋骨散
- 尖顶地星
- 结香花
- 丽江黄芩
- 箭叶苣
- 结血蒿
- 苣荬菜
- 接气草
- 蓟罂粟
- 筋藤
- 菊花脑
- 渐尖叶独活
- 将军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