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匙叶草
《中华本草》:金匙叶草
拼音注音
Jīn Chí Yè Cǎo
别名
黄花苍蝇架、黄子枝梅、黄里子白、干活草、石花子、金佛花
出处
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本品在内蒙古地区与二色补血草同等使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花丹科植物黄花补血草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monium aureum (L.) Hil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外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-35cm。全株无毛。基生叶常早凋;通常长圆状匙形至倒披针形,长1-4cm,宽0.5-1cm,先端圆钝,具短尖头,基部楔形下延为扁平的叶柄。花3-5(-7)朵组成聚伞花序,排列于花序分枝顶端形成伞房状圆锥花序;花序轴具小疣点,下部无叶,具多数不育小枝;苞片短于花萼,边缘膜质;花萼宽漏斗状,萼筒倒圆锥状,长3-4mm,干膜质,有5脉,具长柔毛,萼檐先端有5裂片,金黄色;花冠由5个花瓣基部联合而成,花瓣橙黄色,基部合生;雄蕊5,着生于花瓣基部;花柱5,离生,无毛,柱头圆柱形,子房倒卵形。蒴果包藏于萼内。夏季开花,秋季结果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戈壁、干燥沙地或草原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多皱缩,黄色或淡黄色,外苞片宽卵形,先端钝,边缘窄膜质;第1内苞片倒宽卵圆形,边缘宽膜质。花萼漏斗状,等筒基部偏斜,密被细硬毛,萼檐金黄色或黄色,花冠黄色,5深裂,雄蕊5,生子花冠基部,子房狭倒卵形,花柱5。气微,味微咸。
性味
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散风热;解毒;止痛。主感冒发热;头痛;牙痛;齿槽脓肿;痈肿疮疖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金匙叶草
拼音注音
Jīn Chí Yè Cǎo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白花丹科植物黄花补血草的花。夏、秋采集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~20厘米。茎细、叉状分枝,茂密。根生叶小形,倒卵形,开花时常枯死。密集的穗状花序组成圆锥状花序;轴弯曲;花萼鲜黄色,膜质;花冠黄色,在萼筒内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干山坡、戈壁、干燥沙地上、干草原。分布辽宁、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止痛,消炎,补血。内服治神经痛,月经少,乳汁少,耳鸣;外用治各种炎症。
复方
①治感冒:金匙叶草一钱五分,水煎服。
②治牙痛,齿槽脓肿:金匙叶草,煎水含漱。
③治疮疖痈肿:金匙叶草,煎水外洗。(性味以下出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极丽马先蒿
- 碱蓬
- 枇杷根
- 狍茸
- 牛肺
- 糯米条
- 欧绵马
- 偏翅唐松草
- 结血蒿
- 泡掌筒
- 爬山虎
- 破碗掌脚树
- 破血丹
- 牛耳草
- 接筋草
- 婆婆纳
- 结根草莓
- 菅
- 胖儿草
- 见血飞
- 螃蟹七
- 建兰花
- 戟叶石韦
- 棘胸蛙
- 匍匐滨藜
- 稷米
- 聚花风铃草
- 芥菜
- 破骨风
- 螃蟹脚
- 牛黄
- 金狮藤
- 排钱树
- 爬树龙
- 盘羊肺
- 牛毛毡
- 蒲葵
- 牛王肺筋草
- 辟汗草
- 尖叶唐松草
- 金丝藤
- 鸭脚木根
- 戟叶石苇
- 牛毛草
- 尖尾风根
- 枇杷叶露
- 苣荬菜
- 胖血藤
- 牛脑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爬山猴
- 螃蟹甲
- 藕节
- 啤酒酵母
- 浆果苋
- 泡囊草根
- 胖根藤
- 蕨根
- 见风消
- 蒲黄
- 牛肝菌
- 金爪儿
- 脓见愁根
- 泡泡草
- 炮掌果
- 蓬蘽
- 枇杷
- 砒霜
- 萍蓬草根
- 蒲圻贝母
- 欧活血丹
- 披麻草
- 荆三棱
- 蒲桃壳
- 蒲桃根皮
- 角螺
- 角螺厣
- 蓬莪术
- 蟛蜞
- 牛耳枫根
- 寄生黄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皮袋香根
- 润肺草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三分丹
- 黄缅桂
- 黄羊油
- 三台红花
- 黄羊角
- 三叶委陵菜根
- 黄花虱麻头
- 黄茶根
- 苣荬菜花
- 渐尖叶独活
- 平贝母
- 瓶尔小草
- 枇杷花
- 枇杷木白皮
- 金毛木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