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星蕨
《中华本草》:金星蕨
拼音注音
Jīn Xīnɡ Jué
别名
水蕨菜、白毛蛇、毛毛蛇、篦子草
英文名
Glandular Parathelypteris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(Kunze) Ching[Aspidium glanduligerum Kunze;Thelypteris glanduligera(Kunze)Ching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40-6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顶部疏被黄褐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近生或远生;叶柄长15-20cm,禾秆色,基部稍呈黑色并疏被鳞片,上面不浅沟,密被灰白色短针状毛;叶片草质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0-40cm,宽5-10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不缩狭,下面被橙黄色球形腺体及短毛,叶轴和羽轴两面有少数短针状密毛,二回羽裂;羽片10-15对,互生,略斜向上,无柄,长圆状披针形,长3-6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截形,基部1对不缩短;裂片14-18对,长3-6mm,宽2-2.5mm,先端钝或圆钝,全缘;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,侧脉单一,基部1对出自中脉基部。孢子囊群小,圆形,背生于侧脉近先端,靠近叶边;囊群盖大,圆肾形,有灰白色刚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1500m的疏林下或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;止血。主烫伤;吐血;痢疾;小便不利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味苦,性寒。有消炎止血、止痢的功能。用于烧、烫伤、吐血、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剪夏罗根
- 椒目
- 金荞麦
- 假葡萄
- 假连翘叶
- 蕨萁
- 金堂葶苈
- 金樱根
- 榉树皮
- 锦鸡儿
- 通脉丹
- 假酸浆
- 决明子
- 剑麻
- 劲直酢浆草
- 蕨麻草
- 角果木叶
- 吉祥草
- 嘉兰
- 金丝李
- 金星草
- 假地豆
- 金槐
- 金盏菊根
- 橘红
- 金鸡尾
- 假耧斗菜
- 卷心菜
- 酒饼叶根
- 尖药花
- 金刚刺
- 接骨木根
- 金牛草
- 假通草树皮
- 剑叶铁树叶
- 角果木
- 吉利子树
- 酒酿
- 姬蕨
- 建兰叶
- 金剪刀
- 建兰根
- 蛇含
- 葛叶
- 金狮藤
- 棘豆根
- 九层风
- 假黄麻
- 剑叶玉簪
- 见血住
- 角翅卫矛
- 尖叶唐松草
- 金棒锤
- 交让木
- 假山皮条
- 锯鲨肝
- 假连翘
- 剪夏罗
- 蓟罂粟子
- 姜花果实
- 尖叶子打虫药
- 尖顶地星
- 极丽马先蒿
- 金匙叶草
- 金龙胆草
- 卷伞菌
- 见血飞
- 吉丁虫
- 夹蛇龟
- 尖舌苣苔
- 建兰花
- 戟叶瓦韦
- 戟叶石韦
- 接筋草
- 金果榄
- 接骨树
- 棘胸蛙
- 假木通
- 假茼蒿
- 剑叶耳草
- 金丝藤
- 金慈姑
- 黄果茄
- 接骨丹
- 接骨树皮
- 假香附
- 卷茎蓼
- 卷边桩菇
- 角翅卫矛根
- 接骨紫菀
- 金粉蕨
- 九子不离母
- 金钗石斛
- 锯齿王
- 姜黄
- 尖苞柊叶根
- 拘那花
- 寄生黄
- 九味一枝蒿
- 假蒟果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