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利藤
《*辞典》:阿利藤
拼音注音
ā Lì Ténɡ
别名
念珠藤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瓜子藤、瓜子英、山红木、过山香、春根藤、过骨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瓜子金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七里香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链珠藤的全草及根。
原形态
披散或藤状、秃净灌木。叶对生或3枚轮生,革质,卵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~3.5厘米,宽8~20毫米,先端钝或微凹入,有时短尖,基部钝或短尖,两面均秃净,边缘背卷,侧脉不明显;具短柄。花序为无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圆锥花序,长不及1.5厘米,顶生或生于小枝之顶;萼小,长不及1毫米,萼内无腺体;花冠白色,长3~4毫米,管圆柱形,近顶端稍收缩,裂片小,卵形;雄蕊5,花药内藏;心皮2,分离,但为1单花柱所连结。浆果卵形,长约1厘米;有种子1颗,有时中央收缩为两个果节,每节有种子1颗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野生山地、林木间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苦辛,温,有小毒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,平,有毒。"
②《闽东本草)):"性温,味微苦辛,有小毒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肝、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活血通络。治风湿性关节痛,脾虚泄泻,脚气,周身浮肿,妇人经闭,跌打损伤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解热镇痛,消痈解毒。"
②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理风湿,疗损伤,行血活络。"
③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治头面浮肿。"
④《闽东本草》:"醒脾理气,舒筋通络.祛风活血。治胸膈胀闷,骨节酸痛,腹中冷痛泄泻,周身浮肿及妇人经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
注意
《闽东本草》:"阴虚发热,肠胃伏热及妇人怀孕者皆所禁用;忌与牛奶仔、穿山龙同用。"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痛:阿利藤根一两至两半,猪蹄一只。酌加酒、水各半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脾虚泄泻:阿利藤干根一两,鼠曲草根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湿性脚气:阿利藤干根或茎五钱至一两,六棱菊一两。酒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水肿,跌打损伤:阿利藤、鸡血藤各等量,浸酒内服,每早晚饮服一次,每次一小杯。或和水酒炖猪赤肉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⑤治经闭:阿利藤三两。煎汤去渣,调红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⑥治跌打损伤:阿利藤根一至二两。酌加酒、水各半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⑦治腰闪痛:阿利藤四钱,红酒四两。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⑧治风火齿痛:阿利藤鲜根五至八钱,酌加开水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鼻涕果
- 展枝唐松草
- 青杠碗
- 栗叶
- 蘑菇
- 棕叶芦
- 紫地榆
- 紫花一炷香
- 肉连环
- 稻谷芒
- 钩栲
- 牛肝
- 杄木
- 鸡毛狗
- 马皮
- 山橘叶
- 粘人草
- 滇杠柳
- 苦碟子
- 鸡子黄
- 青藤子
- 谷芽
- 鸡(土从)
- 独蕨萁
- 鳟鱼
- 鸡冠花
- 芜荑酱
- 黄麻
- 蚯蚓
- 红梗草根
- 蚂蚁上树
- 鹌鹑
- 麦撇花藤
- 兔血
- 止泻木
- 贝母兰
- 蝮蛇蜕皮
- 黑石珠
- 癞皮根
- 峨山雪莲花
- 金丝桃
- 刺桐花
- 台湾厚壳树
- 紫荆丫
- 赤杨
- 石吊兰
- 牛耳大黄叶
- 紫花芥
- 杏花
- 梗花雀梅藤
- 葎草根
- 鱼肠草
- 紫堇花
- 土贝母
- 短瓣花
- 弹裂碎米荠
- 青竹蛇
- 钩吻
- 芙蓉叶
- 老君须
- 葱花
- 牛扁
- 萝芙木
- 葱须
- 野桂皮
- 腊梅
- 华南桦
- 紫花鱼灯草
- 猪脂膏
- 花花草
- 滇藏方枝柏
- 百眼藤
- 鳞瓦韦
- 九头妖
- 莲状绢毛菊
- 梨木皮
- 飞蛾藤
- 含羞草
- 三七
- 穗花杉种子
- 穿鞘花
- 天目木兰
- 红树皮
- 长年兰
- 电灯花
- 猪肤
- 犁头草
- 鯆鱼
- 鸟不企
- 雕爪
- 天文草
- 杯苋根
- 牛黄
- 鬣羚骨
- 菩提香
- 竹兰草
- 鹰不泊薳
- 黑顶卷柏
- 驳骨丹
- 无柄卫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