矮脚龙胆
《中华本草》:矮脚龙胆
拼音注音
ǎi Jiǎo Lónɡ Dǎn
别名
小龙胆草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柔毛龙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pubigera Marq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矮小草本,高约4cm。茎斜生,单一或数茎丛生。基生叶密集,多数,叶片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2-15mm,宽10-12mm,先端渐尖,基部钝圆;茎生叶小,对生,无柄;叶片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5-10mm,宽约3mm。花多数,1-2朵顶生;花萼宽三角形,外面具柔毛,以后脱落,裂片狭三角形,花冠淡蓝色,外面具黄绿色条纹,花漏斗形,长约12mm,5裂,裂片卵圆形,具短尾尖,褶宽卵形,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不等长;子房狭椭圆形,柄长2.5-4mm,花柱线形,蒴果外露或内藏,长圆状匙形,长8-9mm。种子褐色,多数,表面具网纹,先端圆形,有宽翅,两侧边缘具狭翅,柄长可达1.3cm。花、果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400-3800m的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降火。主目赤肿痛;牙痛;咽喉肿痛;疔疮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含濑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矮脚龙胆
拼音注音
ǎi Jiǎo Lónɡ Dǎn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。秋、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[b]小龙胆草[/b]:矮小草本,高约4厘米。茎单生或数茎丛生。叶对生,无柄,密集,全缘;基生叶数枚,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2~15毫米,宽11~12毫米,先端渐尖,顶处尾尖。基部钝圆;茎生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。长7~10毫米,宽3~7毫米,下部的叶较大,先端尾尖,基部渐狭抱茎,叶缘膜质,白色。花1~2朵顶生;花冠蓝色,钟状,长约12毫米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褶处有1齿状附属体,几与裂片等大。蒴果,膜裂为2果瓣。种子多数,表面浅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较高山地的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清热降火。治目赤肿痛,牙痛,咽喉发炎,瘀痛,疔疮炎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含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矢藤
- 黑果小檗
- 长春花
- 碗花草
- 五月茶
- 牛胆参
- 珍珠风
- 鸟不企
- 鸟不企叶
- 牛膝
- 牛骨
- 马鹊树
- 马雹儿
- 盐蒿
- 马骝卵
- 鸡腰果
- 雪三七
- 盆架树
- 长春七
- 糯稻根
- 龙江风毛菊
- 通光散
- 鹅掌揪根
- 美商陆叶
- 狨
- 马蹄荷
- 紫芋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钮子瓜
- 钮子药
- 叶天天花
- 牛泷草
- 半边旗
- 牛膝茎叶
- 赤车使者
- 龙葵
- 炮仗筒
- 赤铜屑
- 峨参
- 车桑仔根
- 紫背草根
- 短体鳗
- 番荔枝叶
- 补骨脂
- 牛背鹭
- 牛蒡茎叶
- 牛蹄
- 长瓣马铃苣苔
- 糯米
- 莺
- 谷精草
- 雪山甘草
- 蜈蚣萍
- 鹰爪花根
- 瑞香叶
- 长梗玄参
- 东风草
- 鳗鲡
- 金鸡尾巴草根
- 钓鱼秆
- 鸭肫衣
- 牛耳枫子
- 看麦娘
- 牛耳枫枝叶
- 梓树
- 牛髓
- 黄麻叶
- 海杧果
- 二叶舌唇兰
- 香榧草
- 苦葛花
- 猪鬃刚
- 胃友
- 鹿蹄肉
- 龙骨莲
- 黎辣根
- 唐松草
- 矮茎冷水花
- 田旋花
- 阿月浑子
- 榕树果
- 鹅毛
- 雀
- 鸡心七
- 黄颔蛇
- 羚羊角
- 牛耳朵
- 两指剑
- 观音苋
- 万年青根
- 鹰爪花果
- 紫玉簪根
- 糯稻根须
- 琼枝
- 尾花细辛
- 同形鳞毛蕨
- 荸荠
- 牛白藤
- 粗皮松萝
- 牛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