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三叶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小三叶耳蕨
拼音注音
Xiǎo Sān Yè ěr Jué
别名
蛇舌草
英文名
Hancock's Shield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小三叶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hancockii (Hance)Diels[Ptilopteris hancockii Hance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挖出后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与叶柄基部密被棕褐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20cm,禾秆色,向上近光滑或疏被鳞片;叶片戟状披针形,长20-25cm,宽8-12cm,掌状三出;羽片3片,基部1对较小,长3-5cm,羽状,中间羽片最大,长20-25cm,宽4-6cm,一回羽状;小羽片约25对,近无柄,斜长方形,中部的较大,长1.5-2cm,宽6-8mm,先端短尖或近钝形,基部不对称,上侧呈三角状耳形,下侧平切,边缘具粗钝齿,两面近光滑。孢子囊群圆形,着生于上侧小脉先端;囊群盖圆盾形,膜质,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溪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外伤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,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。味微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,用于外伤出血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髓
- 母丁香
- 澜江百合
- 鸡卵草
- 甘肃棘豆
- 干冬菜
- 水葫芦根
- 米碎花根
- 石蔓藤
- 黑骨蕨
- 盘羊角
- 蔓胡颓子叶
- 香皮树
- 蟋蟀
- 海非菜籽
- 决明子
- 石菖蒲花
- 红靛
- 红娘子
- 鲟鱼
- 香石藤叶
- 岩泽兰
- 螃蟹七
- 破布草
- 苤蓝叶
- 红须须
- 鸡大腿
- 猫儿屎果
- 腐婢根
- 石香葇
- 麂肉
- 金鱼草
- 茴香
- 川桂皮
- 天雄
- 老鼠刺
- 牛奶树
- 椿叶
- 兜冠黄共享
- 臭黄荆根
- 芡实
- 香樟根
- 落地小金钱
- 贵州獐牙菜
- 沙枣
- 翠雀花
- 香果脂
- 香椿
- 菟丝草
- 节瓜
- 鹰爪花果
- 红麸杨
- 石楠
- 六月寒
- 臭草
- 鸭脚黄连
- 水蓼
- 土燕窝
- 蝴蝶藤
- 釜脐墨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眼睛草
- 山荆子
- 黄泥菜
- 头顶一支花
- 浮小麦
- 小金钱草
- 羚羊肉
- 嘉兰
- 黑根药
- 锡矿
- 芨芨草
- 雪人参
- 鹧鸪菜
- 夜花藤
- 蒲葵根
- 龙角
- 黄缅桂
- 鱼胆草
- 薄叶棘豆
- 大叶接骨藤
- 金星蕨
- 海燕
- 虾蟆皮
- 长毛风毛菊
- 楮茎
- 鸡爪竻
- 瑞香根
- 荠菜花
- 狗胆
- 香港四照花
- 高粱泡
- 小叶柳
- 鸭嘴花
- 香芋
- 血水草根
- 迷迭香
- 郁金
- 黑草
- 红牛皮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