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葵根
《中华本草》:龙葵根
拼音注音
Lónɡ Kuí Gēn
英文名
Root of Black Nightshade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龙葵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nigrum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约25-100cm。茎直立,有棱角或不明显,近无毛或稀被细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卵形,先端短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并下延至叶柄,通常长2.5-10cm,宽1.5-5.5cm,全缘或具不规则波状粗锯齿,光滑或两面均被稀疏短柔毛。蝎尾状聚伞花序腋外生,由3-6(-10)朵花组成;花梗长,5深裂,裂片卵圆形,长约2mm,雄蕊5,着生花冠筒口,花丝分离,花药黄色,顶孔向内;雌蕊1,球形,子房2室,花柱下半部密生白色柔毛,柱头圆形。浆果球形,有光泽,直径约8mm,成熟时黑色;种子多数扁圆形。花、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活血解毒。主痢疾;淋浊;尿路结石,白带,风火牙痛,跌打抽伤,痈疽肿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凡虚寒而无实热者忌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龙葵根与木通、胡荽煎汤服,通利小便。2.《纲目》:疗痈疽肿毒,跌扑伤损,消肿散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龙葵根
拼音注音
Lónɡ Kuí Gēn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茄科植物龙葵的根,夏、秋采收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微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淋浊,白带,跌打损伤,痈疽肿毒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龙葵根与木通、胡荽煎汤服,通利小便。"
②《纲目》:"疗痈疽肿毒,跌扑伤损,消肿散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8~1两)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凡虚寒而无实热者忌用。"
复方
①治痢疾,妇女白带,男子淋浊:鲜龙葵根八钱至一两(干的五至八钱),和水煎成半小碗,饭前服,日服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睾丸炎:龙葵鲜根、灯笼草各-两,青皮鸭蛋二枚。加水同煮熟,服汤食蛋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风牙虫痛:龙葵根煎汤含漱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发背痈疽成疮者:龙葵根一两,麝香一分(研)。先捣龙葵根,罗为末,入麝香研令匀,涂于疮上。(《本草图经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栀根
- 狗狗秧
- 薜瓣
- 垂丝卫矛
- 垂果南芥
- 玉屑
- 毛药
- 异木患
- 黄瓜霜
- 山芹
- 蝼蛄虾
- 片鸡尾草
- 褐粘褶菌
- 紫金皮
- 艾虎脑
- 碱黄鹌菜
- 月桂叶
- 葛上亭长
- 水朝阳草
- 指甲花叶
- 炙甘草
- 九龙吐珠
- 贵州落地金钱
- 杉材
- 瘴气藤
- 中间骨牌蕨
- 鲐鱼
- 云南红豆蔻
- 红麸杨根
- 窿缘桉叶
- 青箭杆草
- 青琅玕
- 升药底
- 香唐松草
- 熊脂
- 藏羚角
- 紫茉莉子
- 铁苋
- 栗叶
- 葛根
- 藨草
- 地八角
- 序梗女贞
- 牛黄
- 苦绳
- 半边菜
- 石帆
- 土田七
- 野木鱼
- 山小橘
- 赤火绳
- 苦菜
- 海石鳖
- 多鳞鳞毛蕨
- 野竹兰
- 马骨节
- 大飞扬草
- 栝楼子
- 芜菁
- 仙顶梨
- 青藤
- 藤槐
- 红毛蛇
- 广西九里香根
- 岩七
- 黄毛榕
- 焮麻
- 菟丝子
- 硬骨凌霄
- 栓皮栎
- 碗蕨
- 矮杨梅果
- 大白顶草
- 桂木干
- 小松藻
- 黑参
- 漆树木心
- 毛叶三条筋
- 田螺壳
- 胖大海
- 过山龙
- 头花杜鹃
- 匍伏堇
- 野芝麻
- 酸浆根
- 断血流
- 欧李
- 榆树
- 麝香壳
- 松球
- 破布草
- 天麻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鲜黄连
- 淡竹根
- 莲子心
- 大夜关门根
- 菊花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