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轴莎草
《中华本草》:毛轴莎草
拼音注音
Máo Zhóu Suō Cǎo
别名
三角草、三棱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Pilose Galingal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Ⅱ卷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毛轴莎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perus pilosus Vah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毛轴莎草,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根茎细长。秆散生,粗装,锐三角形,上部较粗糙。叶片宽6-8mm,边缘粗糙。叶鞘短,淡褐色。叶状苞片3,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复出;穗状花序卵形,长1.5-3cm,无总花梗。花序梗被淡黄色粗硬毛;小穗线状披针形,长5-10,有花8-18,小穗轴有白色狭翅;鳞片排列稍松,宽卵形,长约2mm,先端有短尖,脉5-7,中间绿色,两侧黄褐色,边缘有白色稼明的翅;雄蕊3,花药短,长圆形;花柱细长,有棕色斑,柱头3。小坚果三棱状卵形,长约1mm,具短尖,熟时黑色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田边、路旁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(2E,6E,10E)-3,7,11-三甲基-2,6,10-十二碳三烯二酸二甲酯[di-methyl(2E,6E,10E)-3,7,11-trimethyl-2,6,10-dodecatrienedioate],香附子烯(cyperene),β-芹子烯(β-selinene),α-荜澄茄醇(α-cadinol),(2E,6E)-金合欢醇[(2E,6E)-farnesol],(2E,6E)-金合欢酸甲酯[methy(2Z,6E)-farnesate],丁午烯(caryohpyllene),桧脑(juniper camphor),(2E,6E)-金合欢醇乙酸酯[(2E,6E)-farnesyl acetate],棕榈酸甲酯(methyl palmitate),十七碳至二十五碳烷烃(C17-C25 alkanes) .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;利水消肿。主跌打损伤;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民间用于跌打、浮肿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柠檬桉叶
- 石菖蒲花
- 木竹子
- 南瓜根
- 岩参
- 杧果核
- 假苦瓜
- 牧马豆
- 木姜子
- 囊距翠雀
- 木姜子叶
- 毛冬青叶
- 棉子油
- 吉笼草
- 剑花
- 麻黄根
- 女儿红叶
- 水黄
- 假荆芥
- 南烛根
- 冥楂
- 娘娘菜
- 米碎花
- 密蒙花
- 毛车藤
- 假芫茜
- 猫脚印
- 东北红豆杉
- 满山红油
- 毛叶柿叶
- 柠檬桉
- 毛轴碎米蕨
- 毛野丁香叶
- 炙红芪
- 败酱草
- 毛花槭
- 假报春花
- 碗花草
- 茅栗仁
- 南瓜须
- 梦花
- 茉莉
- 假木豆
- 猫头鹰
- 龙常草
- 牡丹花
- 蘘荷花
- 九莲灯
- 柠檬根
- 上天梯
- 茅栗根
- 木棉根
- 蒙古扁桃
- 茉莉花露
- 毛叶巴豆
- 绵马贯众
- 牡蒿根
- 猫花
- 剪刀草
- 面头叶
- 牛喉咙
- 密纹薄芝
- 野罂粟壳
- 宁波溲疏
- 黑皮跌打
- 女儿茶
- 扭肚藤
- 毛足铁线蕨
- 井边茜
- 毛梾枝叶
- 马唐
- 牛奶柴
- 木半夏根
- 猫爪草
- 南板蓝叶
- 毛果小甘菊
- 九头狮子草
- 黄花地桃花
- 木莲果
- 米面蓊叶
- 木棉皮
- 木香花
- 黄精
- 南蛇藤
- 木竹子皮
- 蛮刀背
- 三棱马尾
- 蒙自水芹
- 牡蒿
- 猫肉
- 龙州线蕨
- 毛刺果藤
- 毛叶石楠根
- 木豆叶
- 绵三七
- 九里香根
- 蜜柑草
- 剪夏罗根
- 花椒簕
- 美花风毛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