猕猴骨
《*辞典》:猕猴骨
拼音注音
Mí Hóu Gǔ
别名
猴骨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申骨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证类本草》
来源
为猴科动物猕猴的骨胳。全年均可捕捉。杀死后,剥去皮毛(四肢不去皮毛),除去内脏,剔除骨上筋肉,将骨胳挂通风处晾干。
原形态
猕猴(陆玑《诗疏》),又名:狙(《庄子》),沐猴(《史记》),王孙(《柳河东集》),期狲(《圣惠方》),马留(《倦游杂录》),黄猴。
体长约45~51厘米,尾长约18~20厘米。颜面和两耳多呈肉色。臀胝明显,多红色,雌者色更红。两颊有颊囊。四肢粗短,手足均具5指(趾),指端有扁平的指甲。毛色随地区、年龄而异,一般为深棕色,背面上半部灰棕,至臀部逐渐变为深棕色。肩及前肢略灰,胸腹部淡灰色。
栖于山林。白昼活动觅食,晚间息于岩壁或树上。群居性,行动敏捷,善攀缘、跳跃,会泅水。食物主要为野菜、野果及竹笋、昆虫等,亦盗食玉米、甘蔗等作物。
生境分布
分布西南、华南、长江流域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青海等地。
形状
商品分四肢骨与全身骨二种:
①四肢骨
前肢肱骨长约13厘米,粗约1.3厘米,桡骨、尺骨的大小几乎相等,长约14厘米,粗0.8~1厘米。后肢股骨长约17厘米,粗约1.5厘米,微弯;腓骨、胫骨长约15厘米,胫骨粗约1.2厘米,腓骨细瘦。前后肢掌部及爪均带有皮毛,皮呈黄棕色,干枯,毛色与生者相似。骨质轻,外表不甚洁白。断面骨膘不大厚实,亦呈浸白色,骨髓多已干枯。
②全身骨
包括头骨、脊骨、肋骨、尾骨等。头骨与人头骨很相似。脊椎骨粗大,共28节。肋骨13对,细瘦而弯曲。尾骨渐细小,共15节。商品常因加工而损失,残缺不全。以上二种药材均以无筋肉附着、无霉坏、臭味、虫蛀者为佳。
产四川、贵州、浙江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酸,无毒。"
炮制
酥炙或打碎。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湿,通经络。治风寒湿痹,四肢麻木,关节疼痛。
①《证类本草》:"头骨,主瘴疟。"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浸酒,治风湿麻木,关节疼痛。"
③《浙江中药手册》:"强筋骨,通经络。治跌打损伤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祛风除湿,镇惊截疟。治风寒湿痹,四肢麻木,小儿惊痫及摩疟发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,浸酒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治疟疾进退不定:猢狲头骨一枚(烧灰)。细研为散。空腹以温酒调一钱服,临发时再服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虎刺
- 芒果核
- 穞豆
- 木瓜根
- 毛药
- 丽春花
- 六月合
- 米碎花根
- 杧果
- 美人蕉根
- 灵香草
- 毛花槭
- 疬子草
- 毛诃子
- 毛赤车
- 毛轴碎米蕨
- 六月青
- 六股筋
- 榠樝
- 狼紫草
- 毛野丁香叶
- 满山红油
- 绿豆衣
- 罗汉松叶
- 猫皮毛
- 木瓜核
- 猫脚印
- 老枪谷子
- 米团花
- 芒
- 梨叶
- 毛叶柿叶
- 狼尾巴蒿
- 毛莸
- 绿笋片
- 六月雪叶
- 罗勒
- 老婆子针线
- 木蝴蝶树皮
- 栗树根
- 毛叶西香罗勒
- 猕猴梨根
- 猫儿眼睛
- 木芙蓉叶
- 木苎麻
- 米仔兰花
- 米碎花
- 米露
- 梅根
- 梦花根
- 棉子油
- 亮叶茉莉
- 绿豆
- 老枪谷根
- 木荷
- 玫瑰露
- 木麻黄
- 绵马贯众
- 栗壳
- 梨木皮
- 毛连
- 丽萼熊巴掌
- 牡丹花
- 猫儿屎
- 罗汉果
- 木槿
- 米百合
- 梅
- 柳叶
- 栾犀
- 毛叶巴豆
- 毛山荆子
- 六大天王
- 牡蒿根
- 猕猴肉
- 罗浮柿
- 吕宋果
- 律草
- 漏芦
- 狸尾草
- 毛翠雀花
- 狼尾草根
- 绿豆升麻
- 猫花
- 木虾公
- 木锦鸡儿
- 李
- 美丽胡枝子根
- 梦花
- 母猪草
- 毛莲蒿
- 猕猴梨
- 木棉根
- 猫头鹰
- 木绣球茎
- 磨盘草子
- 毛木树叶
- 烂茶叶
- 毛花点草
- 绿豆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