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疯树
《*辞典》:麻疯树
拼音注音
Má Fēnɡ Shù
出处
《广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麻疯树的叶、树皮。随时可采。
原形态
麻疯树,又名:青桐木,羔桐、臭油桐、小桐子、黄肿树、假白榄、芙蓉树、滑桃树、桐油树、水漆、木花生、假花生、白油果、亮桐,吗洪罕(傣名)。
灌木或小乔木,高2~5米,全株有灰白色乳汁。树皮光滑,苍白色。枝具凸起的叶痕。叶互生,近圆形,长7~16厘米,全缘或3~5裂,基都心形,掌状叶脉5~7条,幼时脉上被毛;叶柄长6~18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聚伞花序,腋生,长6~10厘米;总花梗长,中部以上具分枝;苞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;雄花萼片及花瓣各5枚,花瓣长圆形,淡绿色,里面被绒毛;雄蕊10,两轮,内轮花丝合生;花盘腺体5;雌花无花瓣;子房卵圆形,无毛,3室,花柱3。柱头裂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2.5厘米,黄色,熟时裂成3个2瓣裂的分果爿。种子长圆形,黑色,平滑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多为栽培。野生者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药理作用
种子油有峻泻作用;与巴豆相似,但作用较弱。3~5粒种子(去壳,磨细)即可引起泻下,也可产生恶心、呕吐、上腹烧灼感。榨去油后之讲含毒性蛋白,对血液有伤害,可引起中毒。其中某些成分有抑制蛙心、降低犬血压、抑制呼吸之作用。还能兴奋大鼠小肠的运动,而且不能被阿托品阻断。种子中还含有止血成分,能显着缩短凝血酶元时间、出血时间及血凝时间,但其中所含蛋白之成分则相反有延长凝血酶元时间的作用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草药》:"涩,微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跌打肿痛、骨折、创伤,皮肤瘙痒,湿疹,急性胃肠炎。
①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清热,解痉,止吐,止血,排脓生肌。内服治急性胃肠炎腹痛,霍乱吐泻;外用止血,治伤口溃疡,瘙痒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散瘀消肿,止血,止痛,杀虫止痒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将叶烤软揉烂擦患处。内服:鲜叶(去掉叶柄)2~3片,捣烂取汁水煎服。
注意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本植物有毒,内服时慎用。"
复方
①治跌打瘀肿,创伤出血:鲜麻疯树叶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②治皮肤瘙痒,湿疹:鲜麻疯树叶,置火上烤热至叶柔软时揉烂擦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③治各型骨折:小桐于鲜皮或叶,配铜锤草、刺五加、胡椒敷粒捣细,酒炒外敷。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牌楼七
- 青龙藤
- 海南地不容
- 马甲子根
- 多花筋骨草
- 番杏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边缘鳞盖蕨
- 刺山茶根皮
- 浙樟
- 小苏苏棵花
- 羚羊角
- 光头稗子
- 孔公孽
- 簇生卷耳
- 刺梨根
- 荡皮参
- 灯蛾
- 墙草根
- 墨
- 胖大海
- 栓皮栎
- 阿尔泰紫菀
- 功劳叶
- 定草根
- 水韩信草
- 东风菜根
- 水慈姑
- 大叶醉鱼草
- 薯莨
- 盘石龟
- 栀子花
- 高山大戟
- 番薯藤
- 铜锤玉带草
- 金腰燕
- 蛇不见
- 刺芋
- 唇香草
- 刺梨
- 鸡根
- 茉莉
- 红毛菍
- 砒霜
- 豇豆壳
- 催吐萝芙木
- 刺果藤仲
- 柳絮
- 刺苞南蛇藤果
- 浆水
- 鸽粪
- 刺黄柏茎叶
- 土羌活
- 三颗针
- 三蕊草
- 苏铁根
- 叶下珠
- 柠檬桉叶
- 牛至
- 九香虫
- 雉脑
- 小石松
- 白前
- 火焰兰
- 梧桐叶
- 石蛇
- 骆驼肉
- 石鲫
- 刺莓果
- 小山稔
- 山白龙
- 阔叶垂头菊
- 盾叶莓
- 蜂胶
- 清明菜
- 匙叶草
- 小朴松实
- 山郎木根
- 天茄子
- 美花风毛菊
- 飞廉
- 金丝藤
- 打碗花
- 黄毛山牵牛
- 香石藤果
- 黄锁梅
- 蔓生百部
- 银南星
- 黄葛树
- 向日葵
- 路郎鸡
- 大叶井口边草
- 丁香蓼根
- 土牡蛎
- 铁精
- 角盘兰
- 勒马回
- 透茎冷水花
- 万寿菊
- 小红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