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鬃参
《中华本草》:马鬃参
拼音注音
Mǎ Zōnɡ Shēn
别名
补草根、小白锦
英文名
Argent Bluebellflower
出处
始载于《丽江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桔梗科植物总花蓝钟花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ananthus argenteus Marq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总花蓝钟花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基粗壮而木质化,具宿存的鳞片,鲜片少数,卵形,长约2mm。茎上升,木质化,不分枝或具多数短枝,密被灰白色茸毛。叶互生或在短枝上簇生,几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0.5-1cm,宽1-3mm,先端渐尖,基部急尖,最宽处在中部以下,边缘强烈反卷,全缘,两面均被疏柔毛。花单生于主茎和分枝顶端,常偏向茎之一侧而呈总状花序式样,几无梗;花萼筒状,花期筒长约8mm,内外被毛;花冠力筒状钟形,长2.8-3.5cm,蓝色或紫色,外面无毛,内面喉部密生柔毛,裂片倒卵状长圆形,长0.9-1.2cm,先端常簇生数根刚毛。花期8-9月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900-3600m的干旱山坡、沙丘或松林间沙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北部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健脾附温;舒筋活络。主脾虚乏力;小儿泄泻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各家论述
《丽江中草药》:有健脾除湿的功能。用于小儿腹泻,风湿痛,跌打损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马鬃参
别名
补草根、小白棉
来源
桔梗科马鬃参Cyananthus argenteus Marq.,以根、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甘、苦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脾除湿,通经活络。主治小儿乳毒(吃宿奶)腹泻,风湿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配方用,2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豇豆壳
- 川芎
- 马鞍藤
- 山野豌豆
- 牛耳枫根
- 小酒饼花
- 楠藤
- 白三七
- 杏叶
- 红枫荷
- 夏天无
- 满天飞
- 亮叶茉莉
- 南岭黄檀
- 五月茶
- 鳗鲡鱼血
- 红酸七
- 红紫苏
- 鱼鳞菜
- 马耳草
- 杉蔓石松
- 多穗蓼
- 黄接骨丹
- 虾蟆肝
- 油茶花
- 方榄
- 兰石草
- 野黄瓜
- 打箭菊
- 野苦梨根
- 刺菠
- 麻糖风
- 黄花菜子
- 爵床
- 岩莴苣
- 土蜂
- 小金钱草
- 小构树汁
- 野漆树叶
- 桑黄
- 雅红隆
- 核桃楸果仁
- 红背叶
- 丁锅树叶
- 刺蜜
- 小扁豆
- 九节风
- 索骨丹
- 楮茎
- 白补药
- 麻花
- 郁金香根
- 过路惊
- 野花椒根
- 木姜花
- 马齿苋子
- 水茄
- 海参内脏
- 虾
- 乌藨连
- 鸮
- 麻雀肉
- 小紫金牛
- 棕叶芦
- 对叶油麻根
- 山羊肉
- 掉毛草
- 马蔺叶
- 长柄车前蕨
- 香樟叶
- 大树甘草
- 摇钱树根
- 水丁香
- 鳗鲡鱼
- 华东瓶蕨
- 黄楝树
- 管仲
- 野灯草
- 地胆草
- 毒芹根
- 新塔花
- 马齿苋
- 大头狗
- 披散糖荠
- 白花菜
- 野桂皮
- 土远志
- 十大功劳叶
- 麋脂
- 苏铁叶
- 萝藦子
- 水芋
- 工布乌头
- 披针叶毛茛
- 荭草
- 麦饭石
- 台蘑
- 香水塔花
- 楸木皮
- 鬣羚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