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牛膝
《中华本草》:麻牛膝
拼音注音
Má Niú Xī
别名
苦麻牛膝、金河牛膝、白牛膝、千把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头花杯苋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athula capitata Moq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两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地上茎叶及须根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粗壮,灰褐色或棕红色,根条圆锥状,少扭曲。茎直立,近四棱形,具分枝,茎及枝皆疏生灰色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5mm,有开展的长柔毛;叶片纸质,宽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5-14cm,宽3-7cm,先端尾尖,尾部长5-15mm,基部楔形,两面疏生长柔毛,且具缘毛。花球团近单生,或仅中央顶生者有数个作短穗状排列,苞片长3-4mm,光亮,无毛,干时褐紫色,先端渐尖,中脉在背面成龙骨状;花丛生于苞片腋部,有两性花数朵及不育花1-2朵;两性花长4mm;两性花花被片披针形,长3-4mm,暗紫色,先端渐尖,仅外面基部有长柔毛;不育花花被片披针状钻形,长3mm,麦秆黄色,坚硬,先端成钩状;雄蕊花丝长3mm,基部疏生长柔毛,较退化雄蕊为短;退化雄蕊长方形,长0.6-1mm,为子房高度之半或2/3,为果期花丝长度的1/4,先端深裂,裂片4-8,常呈撕裂状或近流苏状,时有分枝,间或两侧细裂作缘毛状;子房基部有长柔毛。胞果长圆状卵形,长3mm,灰黄色,无毛。种子椭圆形,长2mm,光亮,带红色。花期8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2300m山坡杂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麻牛膝 Radix Cyathulae Capitatae主产于四川金沙江流域一带,云南及西藏部分地区亦产。自产自销。
形状
性状鉴别根条短粗,长圆柱状锥形,两端粗细相差较大,头大尾小,常扭曲。表面棕黄色、深褐色,有皮孔及纵皱纹。体硬质脆,易折断,断面微带棕红色。气浓,味微甘,苦涩,略具麻味。[br]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与川牛膝相似,主要区别在于中柱异常维管束排列紧密且较多。在根中段排列8-9圈。导管比川牛膝小,最大直径为100μm。
化学成分
先后从根中分离出9个C29和C21昆虫变态甾体为:杯苋甾酮(cya-sterone),异杯苋甾酮(isocyasterone),头花蒽草甾酮(capitastero-ne),紫苋甾酮(ama-rasterone)A,紫苋甾酮(amarasterone)B,森告甾酮(sengeste-rone),表杯苋甾酮(epicyasterone),前杯苋甾酮(precyas-terone)和坡斯特甾酮(poststerone)。。
药理作用
本品所含杯苋甾酮有雌激素样作用,给未成熟大鼠灌胃10mg/(kg·d)或50mg/(kg·d),连续3d,可使子宫重量明显增加,但对卵巢重量影响较少。
性味
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逐瘀血。主风寒湿痹;腰膝疼痛;血瘀经闭;产后恶露不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腊梅
- 黄接骨丹
- 挖耳草根
- 白榄根
- 牛耳草
- 血余炭
- 灯台树果
- 小檗
- 滇丁香
- 甘肃棘豆
- 鸦胆子
- 虎皮楠
- 莲子心
- 黄皮血藤
- 华南鳞盖蕨
- 接骨木
- 榜嘎
- 马雹儿
- 毛柄短肠蕨
- 合欢花
- 光叶海桐叶
- 水榕木根
- 绿玉树
- 毛蕊老鹳草
- 行夜
- 照山白
- 大叶酸藤
- 细香葱
- 红筷子冠毛
- 缩砂蜜
- 银线草
- 邪蒿
- 獭子树
- 紫藤根
- 浮萍
- 天韭
- 黄秋葵叶
- 水马桑枝叶
- 蘡薁藤
- 败火草
- 藏鮡胆
- 桃枝
- 三七
- 小肺筋草
- 丽子藤
- 药绿柴
- 红花岩松
- 狐肝
- 罐嘴菜
- 湖北海棠
- 皱叶南蛇藤
- 苎麻梗
- 狗母鱼
- 牡蛎肉
- 芒叶小米草
- 小南木香
- 紫啸鸫
- 盾果草
- 猬菊
- 小苦参
- 旋鸡尾
- 白扁豆
- 芜荑酱
- 独脚乌桕
- 广西过路黄
- 藏鮡肉
- 山大黄
- 桂叶素馨
- 过岗龙
- 带刺马鞭
- 护耳草
- 犀牛皮
- 葱花
- 扛板归
- 南五味子
- 算盘子叶
- 刀灰树
- 獐耳细辛
- 华南铁角蕨
- 肉穗草
- 山黄豆藤
- 灰包
- 苘麻子
- 花生衣
- 小贯众
- 小乌泡
- 大种半边莲
- 三叶枫
- 西藏野樱桃
- 白叶刺根
- 黄金凤
- 秀丽野海棠
- 黄花鸢尾
- 壶卢子
- 大泡通
- 岗松根
- 小三棵针
- 云实根
- 散血草
- 紫燕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