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岩白菜
《中华本草》:绵阳岩白菜
拼音注音
Mián Yánɡ Yán Bái Cài
别名
岩白菜、接骨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无毛漏斗苣苔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dissandra sinica (Chun) W. T. Wang [Raphiocarpus sinicus Chun]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dissandra sinica (Chun) W. T. Wang [Raphiocarpus sinicus Chun]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无毛漏斗苣苔 灌木。茎高1-1.5m。近无毛,分枝圆柱形,淡灰色。叶柄长3-5mm;叶片膜质,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,长5-17cm,宽1.4-5.5cm,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,略偏斜,边缘锯齿不明显,两面无毛。花1-5朵聚集在分枝顶端:花序梗短细,长约5mm,疏被短柔毛;苞片2,线状披针形,长约6mm;花萼钟状,5裂至基部,裂片披针形,外面近无毛;花冠筒状漏斗形,白色,长约1.2cm,外面微被腺状柔毛,檐部二唇形,上唇2裂,裂片钝,下唇3裂,裂片近圆形;雄蕊4,花丝具腺状短柔毛,花药先端成对连着,药室2,不汇合;花盘5浅裂;子房线形,长约6mm,向上变细成花柱,被腺状柔毛,柱头2。蒴果直立或稍弯曲,线形,长2-5cm,褐色,无毛。种子椭圆形,长约3mm,淡褐色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300(-2400)m的林上湿润肥沃的土壤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及四川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及四川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止血;活血止痛。主劳伤咯血;崩漏;痛经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绵阳岩白菜
别名
岩白菜
来源
苦苣苔科绵阳岩白菜Didissandra sinica Craib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甘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养阴清热,活血止痛。治痨伤咯血,血崩,跌打损伤,痛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枇杷花
- 星毛羊奶子
- 岩泽兰
- 橙黄玉凤花
- 泡桐木皮
- 狭叶荨麻
- 栲栗果壳
- 锯齿溪蟹
- 女贞根
- 蛤蒌
- 红楤木
- 白贝
- 东北雷公藤
- 毛排钱草
- 野苦荬菜
- 长白楤木
- 牛肝
- 单头紫菀根
- 马皮
- 胡杨
- 小果白刺
- 草菇
- 铜骨七
- 血水草根
- 端哼
- 蟾蜍肝
- 线叶蚤缀根
- 花花草
- 黄荆
- 藤五加
- 杜楝
- 鹿蹄根
- 蝙蝠葛叶
- 泥炭藓
- 熊脑
- 玉米黑粉
- 红地榆
- 红钉耙藤
- 草泽泻
- 白残花
- 新疆远志
- 大透骨草
- 糠谷老
- 田螺厣
- 西藏水黄连
- 粳米泔
- 芒消
- 假荔枝根
- 溪荪
- 西瓜黑霜
- 南川升麻
- 兰花石参
- 厚叶川木香
- 黄麻灰
- 锦地罗
- 山臭草
- 小叶罗汉松
- 土红苓
- 海门冬
- 抱树莲
- 百味参
- 肋柱花
- 枕材
- 鸭脚木皮
- 小筋骨藤
- 没食子
- 杜衡
- 翻白柴
- 万年青
- 黑皮青木香
- 小羊肚菜
- 花叶矮沱沱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天脚板根
- 大还魂草
- 慈竹叶
- 婆婆指甲菜
- 阳桃根
- 柠条籽
- 冷水花
- 蛏壳
- 山羊角
- 续断
- 头花猪屎豆
- 华山参
- 岩青兰
- 芦花
- 猩猩木
- 小鬼钗
- 西藏花木通
- 马蔺叶
- 鹈鹕油
- 金刚刺
- 远志
- 三十六荡
- 毛木树皮
- 红皮
- 捆仙丝
- 西瓜根叶
- 豹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