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花鱼灯草
《中华本草》:紫花鱼灯草
拼音注音
Zǐ Huā Yú Dēnɡ Cǎo
别名
天奎草、千年老鼠矢、爆竹花、断肠草、羊不吃、野芹菜、烫伤草。
英文名
Incised Corydalis Herb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刻叶紫堇的全草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ydalis incisa (Thunb.) Pers.采收和储藏:全草花期采,根于夏季枯萎后采挖,除去泥土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刻叶紫堇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,具特殊臭气,全体疏生白色短毛。主根有时短缩成直径约5mm的圆块。茎直立,具给棱。叶互生;具长柄;叶片轮廓三角形,长3-8cm,二至三回羽状全裂,一回裂片3-7枚,具短柄,末回裂片卵形,多缺刻,上面几无毛,下面疏生白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3-10cm,疏生花10余朵;位于下部的苞片菱形,一至二回羽状分裂,小裂片狭披针形,位于上部的苞片不裂,狭披针形;萼片小,花冠紫红色,长为12-18mm,距长占外轮上瓣全长的2/3,尚平直;子房条形,柱头2裂。蒴果椭圆状条形,长约15mm,宽约2mm,略弯成弧状。种子多数,近圆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沟边、林下草丛中或宅旁墙根下等多石外。资源分布:颁由于华东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多种生物碱:原阿片碱(protopine),山缘草定碱(adlumidine),左旋紫堇杷明碱(corypalmine),血根碱(sanguinarine),刻叶紫堇明碱(corysamine),黄连碱(coptisine),清风藤碱(sinoacutine),深山黄堇碱(pallidine),紫堇醇灵碱(corynoline),乙酰紫堇醇灵碱(acetylcorynoline),紫堇洛星碱(corynoloxine),紫堇文碱(corycavine),异紫堇醇灵碱(isocorynoline),乙酰异紫堇醇灵碱(acetylisocorynoline),左旋四氢刻叶紫堇明碱(tetrahydrocorysamine),紫堇酸(corydalic acid),紫颧酸甲酯(corydalic acid methyl ester),刻叶紫堇胺(corydamine),12-羟基紫堇醇灵碱(12-hydroxycorynoline),11-表紫堇醇灵碱(11-epicorynoline),6--氧紫堇醇灵碱(6-oxocorynoline),左旋碎叶紫堇碱(cheilanthifoline),左旋期氏紫堇碱(scoulerine),异种荷包牡丹碱(coreximine),右旋网叶番荔枝碱(reticuline),紫堇螺酮(corydalispirone),紫堇属醇(corydalisol),6-羟甲基紫堇醇灵碱(corynolamine),右旋紫堇醇灵碱-11-O-硫酸酯(corynoline 11-O-sulfate),刻叶紫堇胺盐酸盐(coydamine-HCL)。
药理作用
深山黄堇碱在体外,低浓度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即有抑菌作用;体内试验,其抗感染作用且优于磺胺类药物。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维持较久,从尿、粪中排泄的速度不快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:口服大于16,皮下注射大于8g/kg。
性味
苦;辛;寒;有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杀虫。主疮疡肿毒;疥癞顽癣;湿疹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煎水外洗;亦可用酒或醋磨汁外搽。
注意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内服慎用,宜久煎,用开红花者,黄、白花忌服。[br]2.《四川中药志》:不宜内服。
复方
①治各种顽癣及牛皮癣: 断肠草头(块根),磨酒醋,外搽。②治癣症:新鲜断肠草捣绒包,俟皮肤灼热冒气时,又换新药,连续敷三、四次。③治一般疮毒: 断肠草熬水洗多次,有止痒拔毒之效。④治痒子: 断肠草块根、铁篱笆叶、白地黄瓜。捣绒外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⑤治脱肛: 紫花鱼灯草花及叶煎汁罨包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⑥治发痧头痛,腹痛,小便刺痛: 紫花鱼灯草全草一两,加仙鹤草、大叶乌梢(豆科翅茎胡枝子)、坚漆(金缕梅科JI木)各四至五钱,车前子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治疥癞,恶毒虫疮,蛊毒,刀伤,脚膝痹痛,乳ZHI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杀虫,洗疮毒,搽癞子,治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紫花鱼灯草
拼音注音
Zǐ Huā Yú Dēnɡ Cǎo
别名
断肠草(《草木便方》),羊不吃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罂粟科植物刻叶紫堇的全草或根。3~4月采全草;5~6月采块根。
原形态
刻叶紫堇,又名:裂苞紫堇。
二年或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60厘米。块根椭圆形,密生须根。茎有纵棱。叶片轮廓三角形,长达6.5厘米,2或3回羽状全裂,1回裂片2~3对,具细柄,2或3回裂片缺刻状分裂。总状花序长3~10厘米;苞片轮廓菱形或楔形,1或2回羽状深裂,小裂片披针形或钻形,锐尖;萼片2,细小;花瓣4,紫色,上面花瓣长1.6~2厘米,距长0.7~1.1厘米,下面花瓣基部稍呈囊状;雄蕊6,2体;花柱线状。蒴果椭圆状条形,长约1.5厘米,宽约2毫米。种子黑色,光滑。花期4~5月。果期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丘陵林下、沟边或多石处,路边或村落附近潮湿处也有生长。分布台湾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多种生物碱:原阿片碱,血根碱、黄连碱、刻叶紫堇明碱、紫堇洛星碱、紫堇醇灵碱、异紫堇醇灵碱、乙酰紫堇醇灵碱、乙酰异紫堇醇灵碱、紫堇文碱、l-四氢刻叶紫堇明碱、(+)-14-表紫堇醇灵碱、紫堇酸甲酯、刻叶紫堇胺、N-甲酰刻叶紫堇胺、华紫堇碱、斯氏紫堇碱、异种荷包牡丹碱牛心果碱、清风藤碱、深山黄堇碱以及藤荷包牡丹定碱l-紫堇杷明碱等。还含廿九醇-10、卅一醇。
药理作用
深山黄堇碱在体外,低浓度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即有抑菌作用;体内试验,其抗感染作用且优于磺胺类药物。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维持较久,从尿、粪中排泄的速度不快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:口服大于16,皮下注射大于8克/公斤。
性味
①《草木便方》:"辛,有大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涩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杀虫,解毒。治疥癞,癣疮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治疥癞,恶毒虫疮,蛊毒,刀伤,脚藤痹痛,乳痓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杀虫,洗疮毒,搽癞子,治毒蛇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煎水洗或用块根磨汁涂。
注意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内服慎用,宜久煎,用开红花者,黄、白花忌服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不宜内服。"
复方
①治各种顽癣及牛皮癣:断肠草头(块根),磨酒醋,外搽。
②治癣症:新鲜断肠草捣绒包,俟皮肤灼热冒气时,又换新药,连续敷三、四次。
③治一般疮毒:断肠草熬水洗多次,有止痒拔毒之效。
④治痒子:断肠草块根、铁篱笆叶、白地黄瓜。捣绒外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脱肛:紫花鱼灯草花及叶煎汁罨包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⑥治发痧头痛,腹痛,小便刺痛:紫花鱼灯草全草一两,加仙鹤草、大叶乌梢(豆科翅茎胡枝子)、坚漆(金缕梅科檵木)各四至五钱,车前子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鹿茸草
- 牛耳大黄
- 金钮扣
- 黄栎
- 柄果槲寄生
- 直立婆婆纳
- 百灵草
- 南天竹梗
- 鳝鱼骨
- 乱角莲
- 相思子
- 岩石羊
- 衣鱼
- 心叶秋海棠
- 番杏
- 鸽卵
- 虎牙
- 小木通
- 野鹅脚板
- 红皮云杉
- 蘡薁
- 大山黧豆
- 青刺尖
- 湖北海棠根
- 岩葱
- 南亚新木姜
- 柏子仁
- 鲤鱼目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梨枝
- 石榴花
- 南方荚蒾
- 红酸杆
- 墨汁鬼伞
- 白矾
- 小叶眼树莲
- 莨菪
- 邪蒿
- 蝙蝠草
- 毛菊苣
- 毛叶柿叶
- 吴茱萸叶
- 柿花
- 山油柑果实
- 梅叶
- 柳叶见血飞
- 山慈姑叶
- 白鸡屎藤
- 灰树花
- 石刁柏
- 胡枝子根
- 山樱桃
- 瓢瓜
- 钓樟枝叶
- 糠谷老
- 翠雀花
- 黄蜀葵
- 箭杆七
- 金线风
- 牛靥
- 羊胎
- 黄葵
- 千里马
- 紫金标
- 石米
- 干岩矸
- 紫草
- 刺竹笋
- 粘鱼须
- 紫三角
- 吹风散
- 紫薇花
- 红娘子
- 玄精石
- 刺李
- 刺楸树根
- 刺榆
- 刺竹叶
- 刺竹茹
- 灵砂
- 紫红獐牙菜
- 黄皮果
- 匙叶草
- 胡桃树皮
- 紫荆皮
- 鼻血雷
- 刺楸
- 紫地榆
- 缠竹黄
- 黄瓜仁草
- 老鹤草
- 白千层
- 鸦跖花
- 白豆蔻壳
- 无毛南蛇藤
- 蒲桃种子
- 五爪龙
- 刺石榴
- 蛾眉石凤丹
- 地朝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