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花鱼灯草
《中华本草》:紫花鱼灯草
拼音注音
Zǐ Huā Yú Dēnɡ Cǎo
别名
天奎草、千年老鼠矢、爆竹花、断肠草、羊不吃、野芹菜、烫伤草。
英文名
Incised Corydalis Herb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刻叶紫堇的全草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ydalis incisa (Thunb.) Pers.采收和储藏:全草花期采,根于夏季枯萎后采挖,除去泥土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刻叶紫堇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,具特殊臭气,全体疏生白色短毛。主根有时短缩成直径约5mm的圆块。茎直立,具给棱。叶互生;具长柄;叶片轮廓三角形,长3-8cm,二至三回羽状全裂,一回裂片3-7枚,具短柄,末回裂片卵形,多缺刻,上面几无毛,下面疏生白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3-10cm,疏生花10余朵;位于下部的苞片菱形,一至二回羽状分裂,小裂片狭披针形,位于上部的苞片不裂,狭披针形;萼片小,花冠紫红色,长为12-18mm,距长占外轮上瓣全长的2/3,尚平直;子房条形,柱头2裂。蒴果椭圆状条形,长约15mm,宽约2mm,略弯成弧状。种子多数,近圆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沟边、林下草丛中或宅旁墙根下等多石外。资源分布:颁由于华东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多种生物碱:原阿片碱(protopine),山缘草定碱(adlumidine),左旋紫堇杷明碱(corypalmine),血根碱(sanguinarine),刻叶紫堇明碱(corysamine),黄连碱(coptisine),清风藤碱(sinoacutine),深山黄堇碱(pallidine),紫堇醇灵碱(corynoline),乙酰紫堇醇灵碱(acetylcorynoline),紫堇洛星碱(corynoloxine),紫堇文碱(corycavine),异紫堇醇灵碱(isocorynoline),乙酰异紫堇醇灵碱(acetylisocorynoline),左旋四氢刻叶紫堇明碱(tetrahydrocorysamine),紫堇酸(corydalic acid),紫颧酸甲酯(corydalic acid methyl ester),刻叶紫堇胺(corydamine),12-羟基紫堇醇灵碱(12-hydroxycorynoline),11-表紫堇醇灵碱(11-epicorynoline),6--氧紫堇醇灵碱(6-oxocorynoline),左旋碎叶紫堇碱(cheilanthifoline),左旋期氏紫堇碱(scoulerine),异种荷包牡丹碱(coreximine),右旋网叶番荔枝碱(reticuline),紫堇螺酮(corydalispirone),紫堇属醇(corydalisol),6-羟甲基紫堇醇灵碱(corynolamine),右旋紫堇醇灵碱-11-O-硫酸酯(corynoline 11-O-sulfate),刻叶紫堇胺盐酸盐(coydamine-HCL)。
药理作用
深山黄堇碱在体外,低浓度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即有抑菌作用;体内试验,其抗感染作用且优于磺胺类药物。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维持较久,从尿、粪中排泄的速度不快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:口服大于16,皮下注射大于8g/kg。
性味
苦;辛;寒;有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杀虫。主疮疡肿毒;疥癞顽癣;湿疹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煎水外洗;亦可用酒或醋磨汁外搽。
注意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内服慎用,宜久煎,用开红花者,黄、白花忌服。[br]2.《四川中药志》:不宜内服。
复方
①治各种顽癣及牛皮癣: 断肠草头(块根),磨酒醋,外搽。②治癣症:新鲜断肠草捣绒包,俟皮肤灼热冒气时,又换新药,连续敷三、四次。③治一般疮毒: 断肠草熬水洗多次,有止痒拔毒之效。④治痒子: 断肠草块根、铁篱笆叶、白地黄瓜。捣绒外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⑤治脱肛: 紫花鱼灯草花及叶煎汁罨包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⑥治发痧头痛,腹痛,小便刺痛: 紫花鱼灯草全草一两,加仙鹤草、大叶乌梢(豆科翅茎胡枝子)、坚漆(金缕梅科JI木)各四至五钱,车前子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治疥癞,恶毒虫疮,蛊毒,刀伤,脚膝痹痛,乳ZHI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杀虫,洗疮毒,搽癞子,治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紫花鱼灯草
拼音注音
Zǐ Huā Yú Dēnɡ Cǎo
别名
断肠草(《草木便方》),羊不吃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罂粟科植物刻叶紫堇的全草或根。3~4月采全草;5~6月采块根。
原形态
刻叶紫堇,又名:裂苞紫堇。
二年或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60厘米。块根椭圆形,密生须根。茎有纵棱。叶片轮廓三角形,长达6.5厘米,2或3回羽状全裂,1回裂片2~3对,具细柄,2或3回裂片缺刻状分裂。总状花序长3~10厘米;苞片轮廓菱形或楔形,1或2回羽状深裂,小裂片披针形或钻形,锐尖;萼片2,细小;花瓣4,紫色,上面花瓣长1.6~2厘米,距长0.7~1.1厘米,下面花瓣基部稍呈囊状;雄蕊6,2体;花柱线状。蒴果椭圆状条形,长约1.5厘米,宽约2毫米。种子黑色,光滑。花期4~5月。果期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丘陵林下、沟边或多石处,路边或村落附近潮湿处也有生长。分布台湾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多种生物碱:原阿片碱,血根碱、黄连碱、刻叶紫堇明碱、紫堇洛星碱、紫堇醇灵碱、异紫堇醇灵碱、乙酰紫堇醇灵碱、乙酰异紫堇醇灵碱、紫堇文碱、l-四氢刻叶紫堇明碱、(+)-14-表紫堇醇灵碱、紫堇酸甲酯、刻叶紫堇胺、N-甲酰刻叶紫堇胺、华紫堇碱、斯氏紫堇碱、异种荷包牡丹碱牛心果碱、清风藤碱、深山黄堇碱以及藤荷包牡丹定碱l-紫堇杷明碱等。还含廿九醇-10、卅一醇。
药理作用
深山黄堇碱在体外,低浓度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即有抑菌作用;体内试验,其抗感染作用且优于磺胺类药物。血液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维持较久,从尿、粪中排泄的速度不快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:口服大于16,皮下注射大于8克/公斤。
性味
①《草木便方》:"辛,有大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涩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杀虫,解毒。治疥癞,癣疮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治疥癞,恶毒虫疮,蛊毒,刀伤,脚藤痹痛,乳痓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杀虫,洗疮毒,搽癞子,治毒蛇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煎水洗或用块根磨汁涂。
注意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内服慎用,宜久煎,用开红花者,黄、白花忌服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不宜内服。"
复方
①治各种顽癣及牛皮癣:断肠草头(块根),磨酒醋,外搽。
②治癣症:新鲜断肠草捣绒包,俟皮肤灼热冒气时,又换新药,连续敷三、四次。
③治一般疮毒:断肠草熬水洗多次,有止痒拔毒之效。
④治痒子:断肠草块根、铁篱笆叶、白地黄瓜。捣绒外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脱肛:紫花鱼灯草花及叶煎汁罨包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⑥治发痧头痛,腹痛,小便刺痛:紫花鱼灯草全草一两,加仙鹤草、大叶乌梢(豆科翅茎胡枝子)、坚漆(金缕梅科檵木)各四至五钱,车前子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晚饭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白药子
- 昂天莲
- 白丁香
- 椬梧
- 小松藻
- 凤尾蕉花
- 安徽杜鹃
- 矮脚罗伞
- 安徽小檗
- 剑叶铁树
- 五代同堂根
- 凤眼草
- 火赤链蛇
- 毡盖木耳
- 金腰子
- 橡实壳
- 金露梅
- 闽粤千里光
- 山慈姑
- 山蒿
- 大荃麻
- 天山花楸
- 大泡通叶
- 沙漏芦
- 罗浮柿
- 聚头蓟
- 总状绿绒蒿
- 秃疮花
- 茄叶
- 鲥鱼鳞
- 桦木皮
- 枫树
- 稗根苗
- 天鹅毛
- 冷杉果
- 榅桲
- 球核荚蒾
- 鸭脚黄边
- 红缘层孔菌
- 王瓜子
- 鹳肉
- 胡莲
- 小红人
- 偏花黄芩
- 三条筋
- 岩松
- 心叶野海棠
- 毛冬瓜根
- 蛤仔壳
- 山螃蟹
- 驴头
- 墓头回
- 滇列当
- 金荞麦茎叶
- 大叶花椒茎叶
- 米碎花根
- 猫儿眼睛
- 金锦香
- 凉粉草
- 向日葵壳
- 半柱花
- 新疆藁本
- 蔓草虫豆
- 香蕉根
- 发菜
- 浆果苋
- 无毛南蛇藤
- 地茄子
- 桂竹糖芥
- 小蕨鸡
- 鲢鱼
- 水茴香
- 金线草
- 蜂胶
- 牛儿藤
- 藤五加
- 奶浆果
- 耧斗菜
- 台湾土豆蔻
- 水榆果
- 黄果茄
- 朝天罐
- 决明子
- 月桂叶
- 海带根
- 红果参
- 川鄂山茱萸
- 地龙
- 小白棉
- 地梗鼠尾
- 葛藟叶
- 苍耳子
- 破头风
- 十大功劳
- 毛蕨根
- 大麦秸
- 桂花子
- 鼻血草
- 大叶藻
- 百灵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