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壳
《*辞典》:巴豆壳
拼音注音
Bā Dòu Ké
别名
巴豆皮(《宣明论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。植物形态详"巴豆"条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消积滞,止泻痢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杀虫,败毒。破瘰疬痰核。"
复方
治泻痢:巴豆皮、楮叶(同烧存性)。研,化蜡丸绿豆大,每甘草汤下五丸。(《宣明论方》胜金膏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巴豆壳
拼音注音
Bā Dòu Ké
别名
巴豆皮。
英文名
Croton Shell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的种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tiglium L.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收种子时,剥取种皮,鲜用或晒干用。
原形态
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10m。幼枝绿色,被稀疏星状毛,老枝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6cm;托叶线形,长2-4mm,早落;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.5-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,叶缘有疏浅锯齿,齿尖常具小腺体,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,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,干时呈淡黄色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5-14cm,有时达观20cm,上部着生雄花,下部着生雌花,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;苞片钻状,长约2mm;雄花花梗细而短,长3-4mm,有星状毛;雄花绿色,较小;花萼5深裂,先端疏生星状毛,裂片卵形,长约2mm;花瓣5,长圆形,与花萼几等大,反卷,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;雄蕊15-20,着生花盘边缘,花丝上部被柔毛,花药干时呈黑色;花盘盘状,边缘有浅缺刻;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梗较粗,长2-3mm;花萼5深裂,裂片长圆形,外被星状毛,长约2.5mm;无花瓣;子房倒卵形,密被粗短的星状毛,3室,每室1胚珠,花柱3,每个2深裂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,有3钝角,长约2cm,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,种子3颗,长卵形,背面稍凸,淡黄褐色,长约是1cm,宽6-7mm。花期3-10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丘陵地,房屋附近常见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肠经
功能主治
温中消积,解毒杀虫。主泄泻;痢疾;腹部胀痛;瘰疬痰核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烧灰存性,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消积滞,止泻痢。2.《本草再新》:杀虫,败毒。破瘰疬痰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升药
- 巴豆壳
- 荠苨
- 山鸡
- 棘豆根
- 鲫鱼藤
- 栘枍
- 铺地黍
- 豆瓣七
- 太阳海星
- 块茎糙苏
- 木绣球茎
- 灯台树
- 山臭草
- 臭藿香
- 獐耳细辛
- 河豚子
- 虎牙
- 楮实
- 大风子油
- 鸢油
- 苜蓿根
- 光刺兔唇花
- 癣草
- 西藏圆柏
- 板蓝根
- 仙掌子
- 骨碎补毛
- 樱草根
- 天山堇菜
- 毛梾枝叶
- 苦参
- 白犁头草
- 茱苓草
- 阴地蕨
- 香椿
- 甜瓜
- 乌藨连
- 茜草茎
- 栲栗叶
- 墨地
- 草蜘蛛
- 珠兰
- 脐带
- 海带
- 臭樟
- 铁树果
- 鲤鱼目
- 苍耳囊虫
- 活血连
- 杉松
- 刺莓果
- 柿叶
- 马尿烧
- 北风草
- 绿玉树
- 沙塘木
- 槐米
- 猫毛草
- 血参
- 纤枝山柑
- 虾蟆肝
- 家兔骨
- 吉祥草
- 荞麦七
- 雌黄
- 桦木皮
- 狐肝
- 瓠子
- 茅香根
- 半截叶
- 白蒿花
- 马尾千金草
- 白术
- 五指山参
- 朱蕉花
- 绿豆花
- 野凤仙花
- 美汉草
- 蔊菜
- 栲栗果壳
- 啤酒酵母
- 金丝桃
- 白猪栗
- 薤叶
- 肾炎草
- 海茜
- 五托莲
- 棉花
- 水芋
- 白叶火草
- 狗蚁草
- 苏铁果
- 华鹅耳枥
- 铜绿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白木
- 铜锣七
- 石茶
- 线叶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