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艾
《中华本草》:香艾
拼音注音
Xiānɡ ài
别名
山风风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馥芳艾纳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aromatica DC.[Erigeron cochinense Spreng.;Blumea leptophylla Hayata;Conyza setschwanica Hand.Mazz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馥芳艾纳香, 粗壮草本或亚灌木状,高0.5-3m。茎木质,有分枝,具粗沟纹,被粘绒毛或上部花序轴被开展的密柔毛,杂有腺毛。叶腋常有束生的白色或污白色糙毛,节间长约5cm,在下部较短;下部叶近无柄,倒卵形、倒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20-22cm,宽6-8cm,先端短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不规则粗细相间的锯齿,在两粗齿间和有3-5个细齿,上面被疏糙毛,下面被糙伏毛,脉上的毛较密,杂有多数腺体,侧脉10-16对;中部叶倒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2-18cm,宽4-5cm,基部渐狭,下延,有时多少抱茎;上部叶较小,披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多数,无柄或有长1-1.5cm的柄,花序柄被柔毛,杂有卷腺毛,腋生和顶生,排成具叶柄的大圆锥花序;总苞圆柱形或近钟形;总苞片5-6层,绿色,外层长圆状披针形,背面被短柔毛和腺体,中层和内层线形,背面被疏毛;花托蜂窝状,流苏形;花黄色,雌花多数,花冠先端2-3齿裂,裂片有腺点;两性花花冠管状,向上渐宽,有腺体。瘦果圆柱形,有12条棱,被柔毛,冠毛棕红色至淡褐色,糙毛状。花期10月至翌年3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林缘、荒坡或山谷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华南及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本品长 60-100cm,茎分枝,密被灰黄色粘绒毛和腺毛,质较轻脆,易折断,断面圆形,皮部菲薄,髓部白色,占茎的大部分。老茎基部木质化,黑褐色,坚硬。单叶互生,完整叶片倒卵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,长8-20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下延,有时有裂片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被疏糙毛,下面被黄褐色绒毛,在叶脉处较明显。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疏圆锥状,总苞半球状或近钟形,总苞片4-5层,矩圆状披针形。花托乎,蜂窝状。揉搓后有清香气,味辛、微苦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止痒;止血。主风寒湿痹;关节疼痛;风疹;湿疹;皮肤瘙痒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;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鹌菜
- 转心莲
- 肺心草
- 返顾马先蒿
- 鬼盖
- 凹瓦韦
- 鹌鹑蛋
- 凹朴皮
- 谷精草
- 过山青
- 鸡油菌
- 鸢翅骨
- 黄连
- 香港四照花果
- 鹰头
- (鱼彭)鱼鳃
- 鸭脚艾
- 麂肉
- 鲫鱼子
- 鸡毛狗
- 錾菜
- 鮧鱼涎
- 鱼藤
- 珍珠风
- 阿魏侧耳
- 香桂皮
- 走马芹
- 鱼胆草
- 高山龙胆
- 雉
- 自来血
- 黑心蕨
- 鸡肠
- 香水塔花
- 桉油
- 自扣草
- 鸡肚肠草
- 鲫鱼藤
- 蒸饼
- 鸡嗉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鸭嘴癀
- 香橼露
- 蝮蛇蜕皮
- 蝶毛菌
- 紫金砂
- 雪兔
- 鸡翎草
- 矮脚罗伞
- 鸭血
- 骨碎补毛
- 鯆鱼
- 鸡蛋参
- 顶头马蓝
- 高原鸢尾子
- 贵州远志
- 钝叶草
- 雪上一支蒿
- 鸡屎藤果
- 倒提壶
- 砒石
- 扁豆根
- 鼠脂
- 盘龙七
- 牌楼七
- 盘石龟
- 爬地卷柏
- 瓢瓜
- 苤蓝
- 蒲葵子
- 蚍子草
- 泡花树
- 苤蓝叶
- 亮叶桦叶
- 蟛蜞菊
- 欧李
- 炮仗花
- 破牛膝
- 脾寒草
- 蒲公英
- 蒲葵根
- 铺地黍根
- 盆架树
- 蒲桃
- 飘带草
- 苹果皮
- 菩提树花
- 泡桐树皮
- 盘羊角
- 葡萄叶秋海棠
- 红茴香根
- 苹果
- 苹
- 山菠萝根
- 山樱桃
- 蒲葵叶
- 铺地罗伞
- 铺地草
- 泡桐根
- 泡桐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