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萼鹿角藤
《中华本草》:大萼鹿角藤
拼音注音
Dà è Lù Jiǎo Ténɡ
别名
大杜仲、藤仲、土杜仲、金丝杜仲、银丝杜仲、水晶凉粉籽、草杜仲、大藤仲
出处
出自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长萼鹿角藤的藤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onemorpha megacalyx Pierr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粗壮木质藤本,长15-20m。全株多被棕黄色绒毛,折断有白色乳汁流出。叶对生;叶柄短,被棕黄色绒毛;叶片倒卵形,长17-29cm,宽11-22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,叶面近无毛,叶背被棕黄色绒毛。花红色,顶生聚伞花序;总花梗被长硬毛;花萼具明显的萼筒;花冠近高脚碟状,裂片向右覆盖,展开直径4cm以上。蓇葖2,叉开,圆柱形,长16-34cm,宽约2cm。种子扁平,先端有丝状长种毛。花期春、夏季,果期秋、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1500m的山地林边、山坡、沟谷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性味
辛;性温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活血止痛。主风寒湿痹;腰膝冷痛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通经活络,活血止血,接骨生肌,降压。治风湿性腰腿痛,肾亏腰痛,高血压,骨折,跌打损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萼鹿角藤
拼音注音
Dà è Lù Jiǎo Ténɡ
别名
土杜仲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种植物大萼鹿角藤的茎藤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长绿攀援藤本,长15~20米,有乳状液汁。小枝圆柱形,幼时有黄色绒毛。单叶,对生,坚纸质,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6~15厘米,宽5~13厘米,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,全缘,上面近无毛,下面密被黄色绒毛,侧脉8~12对;叶柄短,有黄色绒毛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白色或淡红色,花冠近漏斗状,喉内有5条长软毛带。蓇葖果二叉开,圆柱形,长16~20厘米,径1~1.5厘米,外面有毛.种子扁平,一端有长丝状毛。花期春末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林边、沟谷等向阳处。分布云南南部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微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通经活络,活血止血,接骨生肌,降压。治风湿性腰腿痛,肾亏腰痛,高血压,骨折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,或泡酒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萼鹿角藤
拼音注音
Dà è Lù Jiǎo Ténɡ
别名
藤仲、土杜仲、大杜仲、金丝杜仲、银丝杜仲
来源
夹竹桃科大萼鹿角藤Chonemorpha megacalyx Pierre,以茎藤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通经活络,活血止痛,接骨生肌,降压。主治肾亏腰痛,高血压,风湿性腰腿痛,骨折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3~5钱,煎水服或泡酒服。
备注
全株和毛茸有毒,接触可引起痛痒,可用清水洗涤,然后服苯海拉明及钙片等处理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风艾
- 大榆蘑
- 大过路黄
- 大驳骨
- 大冷水麻
- 大头橐吾
- 大良姜
- 大透骨消
- 石碱
- 倒扣草
- 倒罐子根
- 倒莓子
- 冬瓜叶
- 地乌
- 地梅子
- 地椒
- 多头苦荬
- 丁公藤
- 石豇豆
- 红花雪莲花
- 丁香树皮
- 倒吊笔
- 兜冠黄共享
- 冬菇
- 西瓜黑霜
- 冬葵果
- 冻青叶
- 刀口药
- 吊干麻
- 狭头橐吾
- 地胆
- 地苏木
- 地锦
- 地锦草
- 地黄连
- 地棠花
- 大青木
- 打破碗花花
- 大山玄参
- 大丁草
- 大马哈鱼
- 大鳞毛蕨
- 大黄蜂子
- 大苞寄生
- 大叶山桂
- 大叶熊巴掌
- 大地棕根
- 大唇马先蒿
- 大羽藓
- 大肺经草
- 大细辛
- 丁香蓼根
- 东风菜
- 倒根野苏
- 单花山竹子
- 齿瓣石豆兰
- 东北堇菜
- 倒插花
- 冬葵叶
- 单头紫菀
- 吊灯花叶
- 橡实壳
- 地菍
- 地麻黄
- 地龙
- 大风药叶
- 大二郎箭
- 大叶桉
- 大黄草
- 大叶藤
- 大叶钓樟
- 大对经草
- 多裂独活
- 定草根
- 大蓑衣藤根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叶钩藤
- 大木通
- 大花卫矛果
- 大一面镙
- 大叶白花灯笼
- 断板龟
- 大青根
- 地丁
- 弹刀子菜
- 大鲵
- 大叶骨碎补
- 大还魂草
- 大箭
- 大地柏枝
- 断线蕨
- 大叶风沙藤
- 断节参
- 大头陈
- 大百解薯
- 大叶拿身草
- 大叶凤尾
- 定木香
- 大膜盖蕨
- 大叶矶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