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连
《*辞典》:地黄连
拼音注音
Dì Huánɡ Lián
别名
假苦楝、矮秃秃、千年矮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鸡血散、小罗伞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白花矮陀陀、七匹散、金丝岩陀、土黄连(《云南中草药》),滇地黄连、铁冬青、思茅地黄连(《文山中草药》),金丝矮陀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雅害黑(傣名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矮小灌木,高约20厘米。茎直立,少分枝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总轴连柄,长5~7厘米;小叶5~7,顶生小叶具柄,披针形,或矩圆状披针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具粗锯齿;侧生小叶无柄,基部一对最小,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0.5~1厘米,全缘。聚伞花序腋生;苞片长三角形,被短毛;花柄短,上有肉质短刺;萼钟状,5深裂,披针形,长约2毫米;花冠白色,长达2厘米,内面被稀疏的长柔毛,5裂,裂片卵圆形,先端短尖,带紫红色;雄蕊的花丝筒顶端撕裂状;子房上位,5室,被长柔毛,柱头头状。蒴果扁球形,具5钝棱,被柔毛。基部有宿存的花萼;种子扁平。花期5~9月。果期6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林下。分布贵州、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。凉,有毒。
①《文山中草药》:"苦,寒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根:微苦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行气活血。治感冒高热,疟疾,肺炎,咳喘,吐血,胃痛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叶:散瘀消肿,接骨。治跌打骨折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活血,治病后虚弱、风湿骨痛、跌打内伤、咳嗽、吐血、哮喘、肺炎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》:"行气止痛,活血祛瘀,截疟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2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
《云南中草药》:"本品有小毒,用量不宜多。"
复方
①治胃痛:白花矮陀陀五分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②治气胀腹痛,恶性疟疾:白花矮陀陀根五分,草果为引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③治伤风感冒,高热不退,胃痛,风湿关节痛:金丝矮陀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磨薯
- 地菍
- 地锦
- 吊干麻
- 地枫皮
- 地胆
- 地苏木
- 地锦草
- 多穗石柯果
- 地桃花
- 地椒
- 地肤子
- 多头苦荬
- 吊灯花
- 地打果树皮
- 地梅子
- 地梢瓜
- 地盘松球
- 地肤苗
- 单面针
- 地乌
- 地沙
- 地涌金莲
- 地皮风
- 吊岩风
- 地黄花
- 多刺绿绒蒿
- 多穗石柯根
- 单鞭
- 地柑
- 地茄子
- 地莓子
- 地黄瓜
- 堆莴苣
- 多斑紫金牛
- 多穗石柯
- 青香藤
- 单花鸢尾
- 吊山桃
- 地朝阳
- 地瓜子
- 地白草
- 地蜂子
- 地黄叶
- 多叶花椒
- 多穗蓼
- 吊竹梅
- 地刷子
- 地皮消
- 地石榴花
- 地红子
- 地红子根
- 地锦槭
- 地黄实
- 多穗石柯叶
- 多穗石柯茎
- 多脉鹅耳枥
- 木瓜枝
- 多苞糙苏
- 地毡草
- 铜锤草根
- 豨莶
- 地膏药
- 地枇杷
- 地灵根
- 多头风轮菜
- 地蚕
- 地血香
- 单花鸢尾子
- 地梗鼠尾
- 地羊鹊
- 水榕木根
- 青羊肝
- 吊白叶
- 华泽兰
- 云锦杜鹃
- 苦竹沥
- 地牯牛
- 吊灯笼
- 地仙桃
- 地榆
- 地膜香
- 地贵草根
- 地柏枝
- 地血香果
- 地不容
- 地骨皮
- 地瓜果
- 地蔷薇
- 地五泡藤
- 地瓜藤
- 地笋
- 地花生
- 吊吊果
- 地下明珠
- 地涩涩
- 地精草
- 地贵草
- 吊罗果
- 地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