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涩涩
《*辞典》:地涩涩
拼音注音
Dì Sè Sè
别名
仙桃草、养皮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陕西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种植物小婆婆纳果实中有虫瘿的全草。6~7月采收果实中有虫瘿的全草,蒸后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小婆婆纳又名:百里香叶婆婆纳。
多年生小草本,高6~20厘米。灰白色根茎细长,着生多数须根。茎基部匍匐,分枝,具短柔毛。下部叶对生,上部叶互生;卵形或椭圆形,长6~12毫米,宽4~8毫米,近全缘或有微齿;无柄或有极短柄。总状花序顶生;花近白色,带蓝色条纹,花梗基部有披针形苞片;萼4裂;花冠管极短,肢4裂;雄蕊2;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近球形,先端凹陷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林缘草丛中。分布西北、东北、华北、中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桃叶珊瑚甙0.16%,甘露醇0.45%。
性味
①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甘苦涩,性平。"
②《陕西草药》:"味酸涩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,清热解毒。治跌打损伤,月经不调,创伤出血,口疮,汤火伤。
①《陕西中草药》:"活血散瘀,止血,解毒。治跌打损伤,内有瘀血,外伤出血,月经不调,蛇咬伤。"
②《陕西草药》:"收敛,止血,消炎。治汤火伤,口疮,顽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熬汤,1~3钱;浸酒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,内有瘀血,内出血:仙槐草果一两。研粉,每次一至二钱,白酒冲服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地涩涩
拼音注音
Dì Sè Sè
别名
荞皮草、仙桃草、小对经草
英文名
Herb of Thymeleaf Speed welt
出处
出自《陕西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小婆婆纳带虫瘿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ronica serpyllifolia L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果实中有虫瘿的全草,蒸后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小婆婆纳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下部匍匐生根,中上部的直立,通常丛生,被柔毛。叶对生;无柄,有时下部的有极短的柄;叶片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8-25mm,宽7-15mm,两端钝圆,全缘或具微钝齿,光滑,3-5出脉。总状花序顶生,细长,花多,单生或复出,果期延长达20cm,花序各部分均被多细胞柔毛;花萼4深裂,裂片长卵形,长约3mm,边缘有腺柔毛;花冠蓝色、紫色或紫红色,长约4mm,辐状,筒部极短,4裂,前面1裂片长卵形,喉部无毛。蒴果近肾形或肾状倒心形,长2-3mm,宽4-5mm,基部圆形或平截,边缘有一圈多细胞腺毛,花柱长约2.5mm。花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0的山坡、草地及湿草甸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西南及湖北、湖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桃叶珊瑚甙(aucubin)[1],D-甘露醇(D-mannitol)[2]。
药理作用
小婆婆纳全草含桃叶珊瑚甙[1],此成分有泻下作用,服药6h起效,ED50为0.39g/kg,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[2]。
性味
味甘;苦;涩;性平
归经
归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;止血;解毒。主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;创伤出血;口疮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浸酒或研末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陕西中草药》:活血散瘀,止血,解毒。治跌打损伤,内有瘀血,外伤出血,月经不调,蛇咬伤。2.《陕西草药》:收敛,止血,消炎。治汤火伤,口疮,顽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天南星
- 倒赤伞
- 素兴花
- 驴蹄
- 蚕蜕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铁罗伞
- 杜鹃花果实
- 云实蛀虫
- 石风车子叶
- 乌蛇膏
- 紫珠叶
- 血苋
- 朝鲜当归
- 毛轴牙蕨
- 野黄麻
- 海南三七
- 豪猪肚
- 大管
- 大红袍
- 刺人参
- 小果卫矛
- 狗脚草根
- 地黄实
- 凤尾蕉花
- 博落回
- 竹柏
- 粘鱼须
- 黄精
- 满天星
- 翠雀花
- 紫背金盘草
- 可爱花
- 川山橙果
- 文蛤
- 十八症
- 万丈深茎叶
- 石鮅鱼
- 磨盘根
- 瓮菜癀
- 金榭榴
- 菱叶
- 炙红芪
- 还魂草
- 大田基黄
- 紫花鱼灯草
- 金毛七
- 碎米荠
- 猪大肠
- 草原老鹳草
- 斑鸠菊
- 羊耳菊
- 厚朴
- 膜蕨囊瓣芹
- 毛梾枝叶
- 石蔓藤
- 红葱
- 刺莓果根
- 小冬青
- 刺瓜
- 火腿
- 卡密
- 大叶樟
- 琉璃草果实
- 赤车
- 白淋草
- 万年柏
- 花苜蓿
- 山桂花
- 柳枝
- 白蜡树皮
- 蔓草虫豆
- 黄背草苗
- 地麻黄
- 淡味当药
- 小粘药
- 苦夭
- 饴糖
- 麻栎
- 杏花
- 云南丹参
- 韭根
- 小球藻
- 穗花杉种子
- 向日葵壳
- 杉木根
- 细草
- 舞草
- 紫云英
- 金樱根
- 四方木皮
- 柿木皮
- 六曲
- 麻口皮子药
- 栾樨
- 鲤鱼血
- 水茄冬果
- 黍米
- 脾寒草
- 三铃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