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渣果
《中华本草》:油渣果
拼音注音
Yóu Zhā Guǒ
别名
油瓜、猪油果、有棱油爪、牛蹄子、野面瓜、猴子面瓜、唛豆荚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油渣果的种仁或果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果,剖取种仁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果皮,晒干研末。
原形态
多年生木质藤本,长达20-30m。茎枝粗壮,具纵棱及槽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4-8cm,具纵条纹;郑须2-5歧,光滑;叶片厚革质,3-5深裂,中裂片浅裂或有时不分裂;长宽均15-24cm,裂片卵状长圆形,中裂征较大,侧裂片较小,上面光绿色,两面光滑无毛;主脉3-5条,在背部隆起。雌雄异株;雄花总状花序,花序轴15-30cm;苞片长圆状披针形,肉质,花梗粗短,光滑或被微柔毛;花萼筒管状,淡黄以;花冠辐状,外面黄色,里面白色,5裂,裂片长约5cm,先端呈流苏状,长达15cm;雄蕊3,花丝不明显,花药靠合;雌花单生;花梗粗壮,短;子房近球形,具12枚胚株,外面被微毛,花柱长,柱头3,先端2裂。果实大型,扁球形,径约20cm,厚10-16cm;淡红褐色,有12条沟槽,具绒红,有6颗大型种子(另6颗不育)。种子长圆形,长约7cm,宽达3cm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500的灌丛中和山坡路旁,也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凉
归经
归胃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清热解毒。主胃;十二指肠溃疡出血;外伤出血;疮疖肿痛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6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;或取种仁捣油涂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油渣果
别名
油瓜、猪油果、野面瓜、猴子面瓜果
来源
葫芦科油渣果Hodgsonia macrocarpa (Blume) Cogn.,以种仁、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、云南。
性味
种仁:甘,凉。
根:苦,寒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种仁:凉血止血,解毒消肿。主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出血,用果皮2~3钱研粉,开水送服。外伤出血,用果皮研粉,撒敷。疮疖肿痛、湿疹,用种仁油外涂。
根:杀菌,催吐。主治疟疾,用量0.5~1钱,胡椒引,水煎服,每日1剂。孕妇忌服。
注意
根,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蒜
- 滇白芷
- 附地菜
- 冻绿叶
- 峨三七
- 公鸡头叶
- 扶桑金星蕨
- 海南三七
- 黑骨走马
- 黄花独蒜
- 鹤虱风
- 红花龙胆
- 红郎伞
- 黄瓜子
- 鸡嗉子果
- 化药
- 荠菜子
- 山白蜡条
- 金瓜核
- 空心泡
- 凤眼果树皮
- 凤丫草
- 橘核
- 金蛤蟆
- 霸王鞭
- 金银花子
- 浮海石
- 姜叶
- 金老梅花
- 金钩如意草
- 姜炭
- 榧花
- 凫肉
- 大花糙苏
- 金钱木根
- 辣椒叶
- 兰花
- 麦穗七
- 了哥王
- 堇宝莲叶
- 冷毒草
- 莲雾
- 青礞石
- 六方藤
- 金荞麦茎叶
- 流苏子根
- 栗叶
- 六月合
- 窿缘小叶桉
- 家兔骨
- 李子
- 大泡通叶
- 茖葱
- 骆驼蓬
- 毛八角枫
- 马鞍藤
- 猫儿黄金菊
- 毛蜂斗草
- 磨盘根
- 猫肉
- 毛叶轮环藤
- 马尾连
- 木鳖子根
- 南蛇藤果
- 南天竹
- 青桐翠木
- 木瓜根
- 飘拂草
- 牛泷草
- 石米
- 披散糖芥
- 铅霜
- 人尿
- 曲花紫堇
- 及己
- 三叶槭根
- 锦鸡
- 金盏菊
- 山韭
- 山麦冬
- 行夜
- 山杨柳
- 大画眉草花
- 山油麻
- 鲨鱼肉
- 石榴花
- 锈毛旋蒴苣苔
- 鼠肝
- 十三年花
- 水黾
- 水栀叶
- 穗花杉叶
- 金花蚤草
- 杏香兔耳风
- 原蚕沙
- 大果琉璃草
- 薄荷
- 椒蒿
- 金花茶叶
- 西南文殊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