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梅
《中华本草》:杨梅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
别名
机子、圣生梅、白蒂梅、椴梅、山杨梅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《本草纲目》:杨梅有红、白、紫三种,红胜于白,紫胜于红,颗大而核细,盐藏、蜜渍、糖收皆佳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rica rubra (Lour.) Sieb.et Zucc.[Mosella rubra Lour.]采收和储藏:栽培8-10年结果,6月待果实成熟后,分批采摘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可达12m,树冠球形。单叶互生;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,革质,长8-13cm,上部狭窄,先端稍钝,基部狭楔形,全缘,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色稍淡,平滑无毛,有金黄色腺体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,圆柱形,长约3cm,黄红色;雄花具1苞,卵形,先端尖锐,小苞2-4片,卵形,雄蕊5-6枚;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,长约1.5cm,常单生于叶腋;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,子房卵形,花柱极短。有2枚细长柱头。核果球形,径约1.8cm,外果皮暗红色,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,内果皮坚硬,径约9mm,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。花期4月。果期6-7月。
栽培
1.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多云雾气候。不耐强光,不耐寒。以山地北向或东向,土层深厚,疏松肥沃,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栽种为宜。[br]2.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繁多,按果实色泽可分为白种、红种、粉红种、乌种。繁殖方法用种子、分株、嫁接繁殖。种子繁殖:选成熟果实,剥去果肉,阴干,用湿沙层积贮藏法。春播,出苗后至第2年可作实生苗用。分株繁殖;挖取老株蔸部二年生的分檗栽种。嫁接繁殖:选二年生的实生苗作砧木,清明前后皮接或切接,再培育2年移栽,按行株距5m×5m开穴,每穴1株,覆土压实,浇水。1hm约栽450株,适当栽种少量雄株,以供授粉用。[br]田间管理 6月、12月各松土、除草1次。夏季施粪肥、腐熟饼肥,冬季追施厩肥、堆肥,可用开沟环施法。[br]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杨梅毛虫、蚜虫、天牛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类脂,包括中性类脂、糖脂和鳞脂,其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t)和亚油酸(linoleic acid)。
性味
酸;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生津解烦;和中消食;解酒;涩肠;止血。主烦渴;呕吐;呃逆;胃痛;食欲不振;食积腹痛;饮酒过度;腹泻;痢疾;衄血;头痛;跌打损伤;骨折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烧灰;或盐藏。外用:适量,烧灰涂敷。
注意
1.孟诜:切不可多食,甚能损齿及筋。[br]2.《日华子本草》:忌生葱。[br]3.《开宝本草》:多食令人发热。[br]4.《本经逢原》:血热火旺人,不宜多食。[br]5.《本草从新》:多食发疮致痰。
各家论述
1.孟诜:和五藏,能涤肠胃,除烦愤恶气,亦能治痢。2.《本草拾遗》:止渴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疗呕逆吐酒。4.《开宝本草》:主去痰,止呕哕,消食下酒。5.《玉楸药解》:酸涩降敛,治心肺烦郁,疗痢疾损伤,止血衄。6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口腔咽喉炎症。7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。8.《本经逢原》:杨梅,能止渴除烦,烧灰则断痢,盐藏则止呕喙消酒。但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,恐动经络之血而致衄也。其性虽热,而能从治热郁,解毒。9.《本草求真》:杨梅,能治心烦口渴,消热解毒。若或多食,则有损伤动血致衄之虞。缘人阴虚热浮,气血不归,清之固属不能,表之更属不得,惟借此为酸收,则于浮热可除,烦渴可解,并或因其过食,而致见有损伤动血之变矣。设使热从实致,则食此味必不能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杨梅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
别名
树梅、珠红
来源
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(Lour.)Sieb. et Zucc.,以根、树皮及果实入药。根及茎皮全年可采,去粗皮切片晒干备用。果夏季成熟时采,鲜用,干用或盐渍备用。
性味
根、树皮:苦,温。
果:酸、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根、树皮:散瘀止血,止痛。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痢疾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,牙痛;外用治创伤出血,烧烫伤。
果:生津止渴。用于口干,食欲不振。
用法用量
根、树皮、果0.5~1两;根皮外用适量,研粉撒敷或食油调敷患处。
备注
(1)下列两种同属植物,在云南也同作杨梅入药。[b]大树杨梅(毛杨梅)[/b]Myrica esculenta Buch.-Ham.;[b]滇杨梅[/b]Myrica nana Cheval.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杨梅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
别名
朹子(《北户录》),圣生梅、白蒂梅(《品汇精要》),朱红、树梅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。初夏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可达12米,树冠球形。单叶互生;长椭圆或倒披针形,革质,长8-13匣米,上部狭窄,先端稍钝,基部狭楔形,全缘,或先端有少数饨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色稍谈,平滑无毛,有金黄色腺体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,圆柱形,长约3厘米,黄红色;雄花具1苞,卵形,先端尖锐,小苞2~4片,卵形,雄蕊5~6枚;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,长约1.5厘米,常单生于叶腋;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,子房卵形,花柱极短。核果球形,径约1.8厘米,外果皮暗红色,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,内果皮坚硬,径约9毫米,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。花期4月。果期初夏。
本植物的根(杨梅根)、树皮(杨梅树皮)、种仁(杨梅核仁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东南各省。
化学成分
果实含葡萄糖、果糖、柠檬酸、苹果酸、草酸、乳酸和蜡质等;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少量双葡萄糖甙。叶含挥发油和鞣质;又含蒲公英赛醇、α-香树脂醇、β-香树脂醇、蛇麻脂醇、内消旋肌醇和杨梅树皮甙。心材含树胶。
性味
甘酸,温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温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热,微毒。"
③《开宝本草》:"酸,温,无毒。"
④《日用本草》:"昧酸甘,温,无毒。"
归经
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本经逢原》:"入肝、脾、心胞。"
②《玉楸药解》:"入手太阴肺经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胃二经。"
功能主治
生津解渴,和胃消食。治烦渴,吐泻,痢疾,腹痛,涤肠胃,解酒。
果实治心胃气痛,痢疾,吐泻;树皮能止血治痢,外用治刀伤出血,跌打伤,筋骨痛。
①孟诜:"和五藏,能涤肠胃,除烦愦恶气,亦能治痢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止渴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疗呕逆吐酒。"
④《开宝本草》:"主去痰,止呕哕,消食下酒。"
⑤《玉楸药解》:"酸涩降敛,治心肺烦郁,疗痢疾损伤,止血衄。"
⑥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治口腔咽喉炎症。"
⑦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生啖、浸酒、腌食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捣敷、烧存性研末搐鼻或调敷。
注意
①孟诜:"切不可多食,甚能损齿及筋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忌生葱。"
③《开宝本草》:"多食令人发热。"
④《本经逢原》:"血热火旺人,不宜多食。"
⑤《本草从新》:"多食发疮致痰。"
复方
①治痢:杨梅烧服之。(《普济方》杨梅方)
②治痢疾及预防中暑:杨梅浸烧酒服。或用五钱煎服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
③治胃肠胀满:杨梅腌食盐备用,越久越佳,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头痛不止:杨梅为末,以少许搐鼻取嚏。(《纲目》)
⑤治一切损伤,止血生肌,无瘢痕:杨梅和盐核杵之如泥,成挺子,竹筒中收,遇破即填,小可即敷之。(《经验后方》)
⑥治汤火伤:杨梅蛲灰为末,调茶油敷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:杨梅(连核)合冷饭粒捣极烂,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⑧杨梅用陈酒浸(酒越陈越好),每日食一两枚,一日两次,治痢疾。
⑨杨梅用高粱酒浸,每次食一两枚,一日两次,治腹泻,痧气腹痛。
⑩杨梅树皮6克,水煎服,治腹泻及牙床溃疡。
⑾杨梅树皮研末,每次3克,开水冲服,治急性胃肠炎;若每服10克,早晚各一次,用开水或烧酒送服,治腰骨挫伤疼痛。
⑿杨梅树皮15克至30克,水煎服,治瘰疬。
⒀下痢不止。用杨梅烧过,研为末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一天服二次。
⒁恶疮疥癣。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汤洗。
⒂牙痛。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桃油
- 鸦跖花
- 柿寄生
- 辉葱
- 石上柏
- 母猪藤
- 野黄瓜
- 天王七果实
- 歪脖子果
- 胡桃树皮
- 牡蒿
- 茶树根
- 马蹄荷根
- 红辣蓼
- 木鳖子根
- 鸡腿堇菜
- 杯苋根
- 千金坠
- 野靛
- 木菠萝
- 宽叶返魂草
- 梅核仁
- 梅花草
- 野胡萝卜根
- 红花绿绒蒿
- 猕猴桃藤
- 土连翘
- 石蕊
- 银线草根
- 臂形草
- 火炭母草
- 牡丹皮
- 扁藤
- 台湾千金藤
- 五脉绿绒蒿花
- 黄香薷
- 铧尖草
- 苦壶卢蔓
- 蒴藋赤子
- 银粉背蕨
- 紫荆花
- 肿节风
- 紫苏苞
- 青羊角
- 扭子菜
- 豇豆根
- 接骨木花
- 野核桃油
- 狨
- 野烟叶
- 珊瑚冬青
- 水蓼根
- 鹊
- 山茶叶
- 狗胆
- 山茱萸
- 甘蔗皮
- 变叶美登木
- 直萼黄芩
- 白石花
- 珍珠母
- 杯菊
- 柿子
- 炙甘草
- 青棉花藤根
- 鳖头
- 山荸荠
- 柠条
- 黄瓜霜
- 海州骨碎补
- 白头翁
- 紫弹树叶
- 赤瓟
- 穿山甲
- 杉木根
- 糯米团
- 春不见
- 地龙
- 鸊鷉
- 野靛青
- 血党
- 黄龙藤
- 雄黄兰
- 栗花灯心草
- 使君子
- 海非菜籽
- 山乌珠根
- 火焰兰
- 小叶柳
- 大花剪秋罗
- 狗娃花
- 骆驼蹄瓣
- 莲生桂子花
- 千针万线草
- 芦莉草叶
- 白背小报春
- 铁破锣
- 小伸筋草
- 黄粱米
- 瓦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