异木患
《*辞典》:异木患
拼音注音
Yì Mù Huàn
别名
大果
出处
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无患子科植物异木患的根、茎、叶。全年可采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大灌木至小乔木,高2~4米,全株薄被柔毛。叶掌状3小叶,顶生小叶椭圆形或尖卵形,长4~9厘米,宽1.5~2.5厘米,两端尖,边缘有疏齿,侧生小叶较小,偏斜,有柄,有尖齿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细小,黄白色,4数。果圆形,熟时不开裂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、疏林下、丘陵或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通利关节,散瘀活血。治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叶:治感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异木患
拼音注音
Yì Mù Huàn
别名
大果
英文名
Root of Green Allophyllus
出处
出自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无患子科植物异木患的根、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ophylus viridis Radlk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异木患 灌木,高1-3m。小枝灰白色,被微柔毛。三出复叶;叶柄长2-4.5cm或更长,被柔毛;小叶柄长5-8mm;叶片纸质,顶生的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,很少卵形或阔卵形,长5-15cm,宽2.5-4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侧生的较小,披针状卵形或卵形,两侧稍不对称,基部钝,外侧阔楔形,边缘有小锯齿,干时上面黑褐色,仅背面侧脉的腋内有簇毛。花序总状,主轴不分枝,密花,近直立或斜升,与叶柄近等长或稍长,被柔毛,总花梗长1-1.5cm;花较小;苞片钻形,比花梗短;萼片无毛;花瓣阔楔形,长约1.5mm,鳞片深2裂,被须毛;花盘、花丝基部和子房均被柔毛。果近球形,直径6-7mm,红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至中海地区的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各地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散瘀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菱
- 滇鸡骨常山
- 裂叶崖角藤
- 宽穗兔耳风
- 云雾七
- 叶下红
- 夜交藤
- 摇钱树
- 元宝草
- 圆柏
- 圆节山蚂蝗
- 岩白菜
- 岩笋
- 崖姜
- 崖棕根
- 杨栌耳
- 榆白皮
- 樱桃
- 亚泵礴
- 夜来香
- 岩参
- 岩松
- 岩檀香
- 岩石松
- 异叶鳞始蕨
- 异株百里香
- 油杉
- 叶底红
- 夜香牛
- 岩凤尾蕨
- 崖松
- 晕药
- 榅桲皮
- 樱桃叶
- 樱桃水
- 兖州卷柏
- 岩茴香
- 异野芝麻
- 椰子皮
- 樱额
- 亚香棒虫草
- 余甘子
- 圆叶千金藤
- 圆叶南蛇藤根
- 圆叶茅膏菜
- 岩春草
- 岩枇杷
- 岩梭
- 岩白菜素
- 岩葱
- 岩败酱
- 甲鱼头
- 榆拟层孔菌
- 异穗卷柏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亚罗椿
- 伊贝母
- 圆萼刺参
- 岩山枝
- 杨翠木
- 椰根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樱桃枝
- 亚婆潮
- 宜梧
- 五托莲
- 刺楸茎
- 天青地白
- 白炭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青蛇藤
- 裸茎金腰子
- 微籽
- 山檨叶泡花树
- 香樟
- 脐带
- 盘石龟
- 中华绣线梅
- 烟梦花
- 三叉虎根
- 栲栗叶
- 石茶
- 珍珠梅
- 蛇婆子
- 大叶蛇泡簕
- 蒲种壳
- 水黄花
- 虎耳还魂草
- 肾果小扁豆
- 水莲沙
- 秧鸡
- 虎刺
- 石蜈蚣
- 薅田藨根
- 猪毛
- 红母鸡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