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叶茅膏菜
《中华本草》:圆叶茅膏菜
拼音注音
Yuán Yè Máo Gāo Cài
别名
毛毡苔、捕虫草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Round-leaf Sundew, Round-leaved Sundew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茅膏菜科植物圆叶茅膏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osera rotundifolia L.采收和储藏:5-6月采收,洗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圆叶茅膏菜 多年小草本。茎短。叶基生,密集;叶柄扁平,长1-6cm;托叶膜质,长约6mm,上半部5-7裂;叶片圆形或扁圆形,长为3-9mm,宽5-12mm,边缘具长头状粘腺毛,上面腺毛较短,下面常无毛。螺状聚伞花序腋生;花序梗纤细,长8-20cm,具花3-8朵,苞片小,钻形,小花梗长1-3mm;花萼上部5裂,裂片卵形或狭卵形,边缘具小腺齿;花瓣5,白色,长约5-6mm,匙形;雄蕊5,长4-5mm;子房椭圆球形,长约3mm,1室,花柱3,每个2深裂至基部。蒴果室背开裂为3。种子多数,椭圆球形,外种皮囊状、疏松,两端渐尖。花期6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潮湿的山坡草丛、灌丛和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和黑龙江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呈卷团状。茎极短缩,基部有较粗壮的根。叶基生,叶片展平后圆形或扁圆形,长3-9mm,宽0.5-1.2cm,叶缘具长头状粘腺毛;叶柄较长而扁平,长1-6cm。气微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茅膏醌(droserone),白花素(plumbagin),氢化白花丹素葡萄糖甙(hydroplumbaginglucoside),白花丹素二聚体,7-甲基氢化胡桃叶醌葡萄糖甙(rossoliside)和茅膏醌5-O-葡萄糖甙等多种萘醌衍生物。还含槲皮素(querecetin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等黄酮类及金丝桃甙(hyperoside),槲皮素-3-双半乳甙(quercetin-3-digalactoside)等黄酮甙类成分。
药理作用
对流感病毒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性味
辛;甘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祛痰;镇咳;平喘;止痢。主咳嗽;哮喘;百日咳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可作祛痰药。治疗支气管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梭
- 甲鱼头
- 榆拟层孔菌
- 异穗卷柏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亚罗椿
- 伊贝母
- 圆萼刺参
- 岩山枝
- 杨翠木
- 椰根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樱桃枝
- 亚婆潮
- 宜梧
- 五托莲
- 刺楸茎
- 天青地白
- 白炭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青蛇藤
- 裸茎金腰子
- 微籽
- 山檨叶泡花树
- 香樟
- 脐带
- 盘石龟
- 中华绣线梅
- 烟梦花
- 三叉虎根
- 栲栗叶
- 石茶
- 珍珠梅
- 蛇婆子
- 大叶蛇泡簕
- 蒲种壳
- 水黄花
- 虎耳还魂草
- 肾果小扁豆
- 水莲沙
- 秧鸡
- 虎刺
- 石蜈蚣
- 薅田藨根
- 猪毛
- 红母鸡草
- 水游草
- 爬地卷柏
- 洋蓍草
- 盒子草
- 槐米
- 海南海金沙
- 蝴蝶花
- 石豆瓣
- 糠油
- 红楤木
- 沙果
- 水茴香藻
- 石韦毛
- 花锚
- 虎尾轮
- 薜荔根
- 沙斑鸡
- 紫葳根
- 鼠
- 水毛花根
- 白绒草
- 粘鱼须
- 紫竹根
- 花酸苔
- 毛蕊花
- 水茄
- 由跋
- 花苜蓿
- 石彭子
- 猪蓼子草
- 水绵
- 沼生水马齿
- 猪脾
- 羊奶果
- 昙花
- 三丫苦叶
- 水细辛
- 桦桃树
- 石上瓜子菜
- 海月
- 滑背草鞋
- 水茄冬果
- 砂仁壳
- 红果冬青
- 罂粟嫩苗
- 水苏根
- 猪肠
- 三叉苦
- 涩梨叶
- 红果冬青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