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楸茎
《中华本草》:刺楸茎
拼音注音
Cì Qiū Jī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约10m,最高可达30m,胸围达70cm以上。树皮暗灰棕色,小枝圆柱形,淡黄棕色或灰棕色,具鼓钉状皮刺,刺长5-6mm,基部宽6-7mm。叶在长枝上互生,在短枝上簇生,叶柚细长,长8-50cm,无毛;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,掌状5-7浅裂,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,长不及全叶片的1/2,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,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/2;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淡绿色,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。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,长15-25cm,直径20-30cm;伞形花序直径1-2.5cm,有花数朵;花萼无毛,边缘有5齿;花瓣5,三角状卵形,长约1.5mm,白色或淡黄绿色;雄蕊5,长约2.5mm,内曲,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;子房下位,2室;花盘隆起,花柱2,合生成柱状,柱头离生。核果近球形,成熟时蓝黑色,直径约5mm;宿存花柱长约2mm。种子2,扁平。花期7-10月,果期9-12月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枝条呈圆柱形,长10-20cm,直径1cm。表面灰色至灰棕色,有黄棕色圆点状皮孔和淡棕色的角状刺,刺尖锐,侧扁,基部扁而宽阔,呈长椭圆形,微有光泽。质坚硬,折断面木部纤维性或裂片状,中央可见白色髓部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茎中含刺楸根皂甙(kalopanaxsaponin)I和Ⅱ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炮制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刮去刺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 饮片性状:为类圆形薄片,切面表皮及韧皮部甚薄,中央具有白色柔软的髓部,嫩茎髓部宽广,木部狭窄;老茎髓部较小,木部宽广,质轻松,气微,味微苦、微辛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独蕨萁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野亚麻
- 柽柳
- 大羽铁角蕨
- 鸡根
- 九龙盘
- 蚕退纸
- 鸡肉
- 豆叶参
- 荷莲豆菜
- 紫硇砂
- 牛蒡子
- 刺苞南蛇藤果
- 大叶接骨藤
- 大茶药根
- 裂果卫矛
- 长瓣金莲花
- 梧桐
- 鲮鱼
- 麻腐
- 血苋
- 潮风草
- 乌桕
- 鸡屎藤果
- 锈毛钝果寄生
- 聚花风铃草
- 大三叶升麻
- 赤扬
- 豆腐皮
- 山百足
- 短瓣花
- 紫花景天
- 熊蕨根
- 臭樟
- 短柄南蛇藤根
- 白鸡屎藤
- 缩砂蜜
- 鹭肉
- 蚂蚁花根
- 鮹鱼
- 长管香茶菜
- 藤商陆
- 海底柏
- 黄瓜皮
- 车前
- 鼠肝
- 黄麻子
- 蟛蜞菊
- 大花剪秋罗
- 树头菜
- 凫肉
- 花生衣
- 鼠李皮
- 铁杆蒿
- 龙珠
- 三角泡
- 细叶桉叶
- 大叶蛇泡簕
- 秋海棠
- 水松枝叶
- 鸡肾草
- 羊角藤
- 小金牛草
- 蛇胆草
- 灯心草
- 花叶九节木
- 大树跌打
- 仙鹤草根芽
- 接骨紫菀
- 马比木
- 琉璃枝
- 粗毛鳞盖蕨
- 酸模叶
- 红果参
- 大叶风沙藤
- 野茄树
- 狗头芙蓉
- 驴打滚草
- 定经草
- 润鳞鳞毛蕨
- 红毛悬钩子
- 龙眼花
- 黄泡子
- 山牛毛毡
- 草龙
- 矩形叶鼠刺
- 福建排草
- 地棠花
- 小球藻
- 鲜黄连
- 刺梨根
- 龙棕
- 齿瓣延胡索
- 黎辣根
- 鸡肝散
- 蓝实
- 赤火绳
- 长叶丹参
- 堇宝莲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