秃疮花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秃疮花
拼音注音
Tū Chuānɡ Huā
别名
秃子花、勒马回[陕西]
来源
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(Maxim.)Fedde,以全草入药。春夏采集,晒干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杀虫。用于扁桃体炎,牙痛,淋巴结结核;外用治头癣,体癣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。鲜草捣烂,投入污水中,可杀孑孓灭蚊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秃疮花
拼音注音
Tū Chuānɡ Huā
别名
秃子花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的带根全草。春、夏两季均可采挖带根全草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约30厘米,全体含淡黄色液汁。根圆柱形。茎丛生,被长毛。基生叶蔟生,长达18厘米;叶片轮廓倒披针形,长达12.5厘米,宽达5厘米,下面有白粉,羽状全裂或深裂,2回裂片疏生小牙齿;茎生叶小,无柄,羽状全裂。花橙黄色,直径约3厘米,呈聚伞花序式排列,花柄无苞片;萼片2,卵形;花辩4:雄蕊多数;胚珠多数。蒴果长圆柱形,长约5~8厘米,成熟时山顶向基部裂为2瓣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丘陵、山坡、路边或墙上,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苦涩,性凉。"
功能主治
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杀虫。治扁桃体炎,牙痛,咽喉痛,淋巴结核,秃疮,疮疖疥癣,痈疽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牙痛;咽喉痛:秃疮花四钱,水煎,加白糖适量服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②治睾丸癣,妇女阴户肿:秃疮花、蒲公英、艾叶、全葱各适量,煎水洗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②治老鼠疮,秃疮:秃疮花、白杨树花等分,煎成膏药,敷贴疮部。(《陕西草药》)
④治秃疮,顽癣:鲜秃疮花捣成泥状,敷贴患部。(《陕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秃疮花
拼音注音
Tū Chuānɡ Huā
别名
秃子花、勒马回、兔子花。
英文名
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stigma leptopodum(Maxim.)Fedde[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; Docrampstoga franchetianum(Pranin)Fedde]采收和储藏:春季开花期采挖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秃疮花 多年生草本,高25-80cm。全株含淡黄色液汁,被短柔毛,稀无毛。主根圆柱形。茎多数,绿色,具白粉,上部具多数分枝。基生叶丛生;叶柄长2-5cm;叶片狭倒披针形,长10-15cm,宽2-4cm,羽状深裂,裂片再次裂或浅裂,背面疏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少数,生于茎上部,长1-7cm,无柄。花1-5朵于茎及分枝顶端排列成聚伞花序;花梗长2-2.5cm,萼片2,卵形,先端细小,绿色,通常无毛,早落;花瓣4,倒卵形或圆形,长1-1.6cm,宽1-1.3cm,黄色;雄蕊多数;雌蕊1,子房狭圆柱形,密被疣状短毛。蒴果线形,长4-7.5cm,宽约0.2cm,无毛,2瓣自先端开裂至近基部。种子卵圆形,具网纹。花期3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草坡、路边或墙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河南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10-二十九烷醇(nonasane-10-ol),异紫堇定碱(isocorydine),紫堇定碱(corydine),原阿片碱(protopine),血根碱(sanguinarine),别隐品碱(allocryptopine),海罂粟碱(glaucine),异紫或杷明碱(isocorypalmine),蝙蝠葛任碱(menisperine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,紫堇块茎碱(corytuberine)。根含白屈菜红碱(chelerythrine),血根碱,原阿片碱,别隐品碱,隐品碱(cryptopine)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;心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清热消肿;杀虫。主咽喉痛;牙痛;咽喉痛;淋巴结结核(瘰疬),秃疮;疖疥疥癣;痈疽等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杀虫。治扁桃体炎,牙痛,咽喉痛,淋巴结核,秃疮,疮疖疥癣,痈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粘毛鼠尾草
- 栘依
- 香毛草
- 藤本夜关门
- 长毛香科科
- 鲱鱼
- 鸭胆
- 胡荽
- 沙芥
- 猫肝
- 麋茸
- 锥栗
- 雉尾
- 乌鱼蛋
- 枸橘叶
- 七叶薯
- 野芝麻
- 蚱蜢
- 长毛风毛菊
- 红轮千里光
- 金丝桃
- 假地豆
- 蜂胶
- 麻雀肉
- 鹧鸪脚
- 破血丹
- 地柏枝
- 自扣草
- 自来血
- 白蜡花
- 苎麻花
- 紫香薷
- 鳣鱼肝
- 金花菜
- 紫金龙
- 蓑草根
- 茱卷皮
- 通天连
- 干地黄
- 小白薇
- 紫鸭跖草
- 老虎耳根
- 自消容
- 柏勒儿茶
- 酸枣树皮
- 长隔距兰
- 全叶青兰
- 冷饭果叶
- 齿瓣延胡索
- 西瓜黑霜
- 转心莲
- 自消容根
- 重楼
- 紫金牛根
- 鼠牙半支
- 自事口草
- 酢浆草
- 麻妹条叶
- 白山蓼
- 满天星
- 海鹞鱼齿
- 紫铜矿
- 随手香
- 黄耆
- 蜀五加
- 蛤蟆草
- 冬菇
- 蟾舌
- 瓜馥木
- 鹬肉
- 笔罗子
- 饿蚂蝗
- 四脚蛇
- 纵条肌海葵
- 竹节人参叶
- 岭南铁角蕨
- 楮茎
- 顺地红
- 野饭豆
- 蜜蜂子
- 干苔
- 藏报春花
- 白牛尾七
- 狐狸尾
- 飞天蜈蚣
- 麋骨
- 八角香
- 石苁蓉
- 鹿蹄肉
- 亚泵礴
- 暗鳞鳞毛蕨
- 鼠脂
- 苣荬菜
- 桐皮
- 青蛙
- 肥荚红豆
- 蜀葵
- 红黑二丸
- 鲎尾
- 鹅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