粳谷奴
《中华本草》:粳谷奴
拼音注音
Jīnɡ Gǔ Nú
别名
粳稻谷奴
英文名
smut fungi of ri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麦角菌科真菌稻绿核菌的菌核及分生孢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inoidea virens(Cooke)Tak.采收和储藏:秋季将菌核摘下后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核球形,直径约5mm。表面绿色,内部橙黄色,中央近白色。分生孢子球形,有小刺,绿色,直径4-6μm。被害水稻的稻穗,每穗病粒少者1-2粒,多者10余粒,病粒内外颖先开裂,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,逐渐膨大,以后表面包被破裂,逐渐变为绿色,最后表面出现墨绿色粉末,且现龟裂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稻的小穗上,有时也寄生于稻属其他植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稻谷穗上受稻绿核菌感染形成的病粒(菌核),每穗1-2粒,多至10余粒。单个病粒呈球形,直径6-9mm,表面墨绿色,内部橙黄色,中央近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分生孢子球形,有小刺,绿色,直径4-6μm。
化学成分
含黑粉菌毒素(ustiloxin)。
性味
微咸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咽清热解毒;利咽。主喉痹;咽喉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10g;研末,3~4.5g。
各家论述
《千金方》:治走马喉痹,烧研,酒服方寸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粳谷奴
拼音注音
Jīnɡ Gǔ Nú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水稻感染稻曲病(由黑粉科稻曲拟黑粉菌所引起)后的果穗。
原形态
稻曲拟黑粉菌,又名:稻绿核。
菌核生于稻的小穗上,球形,直径约5毫米,表面绿色,内部橙黄色,中央近白色;分生孢子球形.有小刺,绿色,直径4~6微米。被害水稻的稻穗,每穗病粒少的1~2粒,多者10余粒,病粒内外颖先裂开,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,逐渐膨大,以后表面包被破裂,逐渐变为绿色,最后表面产生墨绿色粉末,且现龟裂纹。
此种稻曲病,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稻区都有发生,以山间或荫蔽的田内发生较多,粳、糯稻较籼稻容易感染。
化学成分
含橙红色色素黑粉菌素A、柠檬酸,琥珀酸。
功能主治
《千金方》:"治走马喉痹,烧研,酒服方寸匕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粳谷奴
拼音注音
Jīnɡ Gǔ Nú
别名
稻曲菌、丰年谷、丰年穗、稻绿核、粳稻、谷奴
来源
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粳谷奴Ustilaginoides virens (Cke.)Tak.,以菌核入药。
性味
微咸,平。
功能主治
消炎,杀菌。用于走马喉痹。
用法用量
粉末1~1.5钱,白酒一小盅送服,日服2~3次。
备注
(1)菌核生在抽穗后的少数小穗上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泥鳅
- 三钻风
- 金钱橘饼
- 狭叶垂头菊
- 莲蓬草
- 黄荆沥
- 珍珠莲
- 葫芦茶
- 鲫鱼脑
- 柿花
- 算盘七
- 向日葵花
- 李核仁
- 古钩藤
- 玳瑁
- 大叶铁包金
- 紫花堇菜
- 小功劳
- 心叶秋海棠
- 奇蒿
- 华东瘤足蕨
- 赤车使者
- 大蒜
- 浆水
- 沙枣
- 海参内脏
- 番杏
- 藤槐
- 石头菜
- 大花卫矛果
- 昙花
- 狸肉
- 篦子舒筋草
- 菊花参
- 崇澍蕨
- 黄蜀葵花
- 皮哨子
- 糯米藤
- 褐带环口螺
- 碎骨红
- 翠雀花
- 黄果茄
- 独脚乌桕叶
- 白背三七
- 山蒟
- 韭根
- 枣核
- 獭肝
- 布荆
- 薄荷素油
- 杉材
- 辫子草根
- 线叶蚤缀根
- 胡桃根
- 野芫荽
- 小距紫堇
- 红花杜鹃
- 新疆延胡索
- 枇杷叶
- 华东木蓝
- 石楠
- 梁王茶
- 蔓胡颓子
- 猴头菌
- 旱芹
- 菱
- 小牛力
- 博落回
- 狗蚁草
- 独蕨萁
- 岩丸子
- 醉鱼草
- 仰天钟根
- 细叶黄杨
- 刚毛香茶菜
- 獾油
- 甘蓝
- 松木皮
- 蚌粉
- 小血藤
- 黄海葵
- 定心散
- 红石耳
- 十萼茄
- 白刺花
- 马交儿
- 大杜鹃
- 蜘蛛网
- 大金香炉
- 九翅豆蔻
- 鳜鱼胆
- 洪连
- 野靛
- 石耳
- 绿豆升麻
- 赤楠
- 豪猪肉
- 刺梨根
- 榆树
- 锈毛旋蒴苣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