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堇菜
《中华本草》:黄花堇菜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Jǐn Cài
别名
土细辛、踏膀药、黄花细辛、黄花地丁、小黄药
英文名
Root of delavay violet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堇莱科植物灰叶堇莱的根或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ola delavayi Franch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25cm。细弱,无毛,通常不分枝,下部无叶;根茎短粗,具多数暗褐色纤维状根。基生叶通常1枚或缺,卵形,长3-4cm,宽约3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具波状齿缘,齿端具腺点,具长达7cm的叶柄;茎生叶宽卵形或三角截形;叶柄长0.5-1cm;托叶草质,披针形、长圆形或卵形,全缘或具锯齿。花黄色,由上部叶腑抽出,具长梗;花梗近顶部有2枚线形小苞片;萼片线形,先端尖,基部附属物很短,呈截形;花瓣5,黄色,基部有紫色条纹;距极短,末端钝圆;子房无毛;花柱下部细,上部增粗,柱头2裂,先端圆。蒴果小,卵形或近长圆形,与宿存萼片近等长或稍短。花期6-8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-2800m的山地林缘、草坡、溪谷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温
归经
归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温经通络;除湿止痛;消疳健脾。主风湿痹痛;小儿麻痹后遗症;小儿疳积;气虚头晕
用法用量
水服:煎汤,3-6g;或研末,1.5-3g。
复方
①治慢性风湿关节炎: 土细辛一钱。研末,每日二至三次,酒送服。②治小儿麻痹: 土细辛一钱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花堇菜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Jǐn Cài
别名
土细辛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堇菜科植物灰叶堇菜的根。秋、冬采挖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宿根蔓生草本,稍有白霜。地下茎短,具多数黑褐色侧根;地上茎细弱,下部无叶,通常不分枝。基生叶1片或缺,卵状心形;茎生叶具柄,厚纸质,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基部浅心形或截形,边缘具波状锯齿,长1.5~4厘米,上部叶卵状披针形;托叶草质,卵形或矩圆形,长6毫米或较短,有疏粗齿或全缘。花两侧对称;萼片5,条形,顶端尖,有柔毛,基部附器不显着;花瓣5,黄色,距很短,长约1毫米。果小,近矩圆形,直径约5毫米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溪边、阴湿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酸甘,温。
功能主治
温经通络,除湿止痛。
复方
①治慢性风湿关节炎:土细辛一钱。研末,每日二至三次,酒送服。
②治小儿麻痹:土细辛一钱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接骨草
- 樟树皮
- 雪猪肉
- 五凤朝阳草
- 岗梅叶
- 沙旋复花
- 倒卵叶五加
- 章鱼
- 鸱骨
- 猬脂
- 爬藤榕
- 漏斗瓶蕨
- 玉屑
- 万丈深
- 软枣子
- 粉团花根
- 竹荪
- 麻楝
- 老牛揣
- 使君子根
- 鸡树条果
- 总状绿绒蒿
- 峨屏草
- 大横纹
- 穬麦蘖
- 三消草
- 雨蛙
- 黑龙串筋
- 马蹄叶
- 鹄绒毛
- 薜荔根
- 麋茸
- 皮袋香
- 枣槟榔
- 鹿耳翎
- 雨久花
- 无花果
- 无粉报春
- 大金牛草
- 赤火绳
- 石蛇
- 牛奶浆根
- 水细辛
- 马瓞儿
- 雪药
- 齿叶泥花草
- 牛眼珠
- 兔打伞
- 鹅肠草
- 瓜子藤
- 马蹄金
- 三角风
- 鹗骨
- 小距紫堇
- 黑大豆叶
- 长叶紫珠
- 莓叶委陵菜
- 豆豉草
- 晚香玉
- 白苏子
- 雀榕叶
- 野鸡头
- 苦檀叶
- 黑芝麻
- 牛奶树子
- 牛筋
- 土田七
- 鸡麻
- 葡萄藤叶
- 猪蹄甲
- 接骨木花
- 麦麸草根
- 峨嵋耳蕨
- 光肺筋草
- 糠油
- 绒毛粉背蕨
- 气桐子
- 黑及草
- 鸭屎树
- 羌活
- 毛木树皮
- 眼子菜根
- 鸨肉
- 鹰眼睛
- 黑点草
- 蚕蛹
- 苦芥
- 鲜地黄
- 骨螺
- 青胡桃果
- 鞭叶铁线蕨
- 二叶舞鹤草
- 麒麟尾
- 千斤拔
- 粗灰钉
- 小狼毒
- 花蚁虫
- 笔罗子
- 马铃根
- 鹰不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