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树根
《中华本草》:巴豆树根
拼音注音
Bā Dòu Shù Gēn
别名
大叶双眼龙根、挡蛇剑、独行千里。
英文名
Root of Purging Croton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的树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tiglium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10m。幼枝绿色,被稀疏星状毛,老枝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6cm;托叶线形,长2-4mm,早落;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-15cm,宽2.5-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,叶缘有疏浅锯齿,齿尖常具小腺体,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,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,干时呈淡黄色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5-14cm,有时达观20cm,上部着生雄花,下部着生雌花,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;苞片钻状,长约2mm;雄花花梗细而短,长3-4mm,有星状毛;雄花绿色,较小;花萼5深裂,先端疏生星状毛,裂片卵形,长约2mm;花瓣5,长圆形,与花萼几等大,反卷,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;雄蕊15-20,着生花盘边缘,花丝上部被柔毛,花药干时呈黑色;花盘盘状,边缘有浅缺刻;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梗较粗,长2-3mm;花萼5深裂,裂片长圆形,外被星状毛,长约2.5mm;无花瓣;子房倒卵形,密被粗短的星状毛,3室,每室1胚珠,花柱3,每个2深裂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,有3钝角,长约2cm,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,种子3颗,长卵形,背面稍凸,淡黄褐色,长约是1cm,宽6-7mm。花期3-10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丘陵地,房屋附近常见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生物碱、酚类、糖类与鞣质。
性味
辛;温;有毒
炮制
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归经
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温中散寒;祛风镇痛;杀虫解毒。主胃痛;寒湿痹 痛;牙痛;外伤肿痛;痈疽疔疮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煎水熏洗,酒浸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温中散寒,祛风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巴豆树根
拼音注音
Bā Dòu Shù Gēn
别名
大叶双眼龙根、挡蛇剑、独行千里(《岭南草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,植物形态详"巴豆"条。全年可采。洗净,切片,晒干。
性味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辛,温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痈疽,疔疮,跌打损伤,蛇伤,风湿痹痛,胃痛。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温中散寒,祛风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,煎水浸,浸酒擦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,1~2钱。
复方
①治痈疽发背,脑疽,鬓疽:巴豆树根,洗,捣敷患处,留头。(《杨诚经验方》)
②治蛇头缠指:巴豆树根煎水浸患处。
③治跌打:巴豆树根一两,浸酒一斤,擦患处。
④治毒蛇咬伤:巴豆树根一两,入地金牛五钱,三角草二钱五分。共为末,酒调敷患处。(②方以下出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⑤治风湿性腰腿痛,胃寒痛:巴豆根一至二钱,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调羹树
- 凌霄
- 鳢鱼肠
- 苦连翘
- 榆树
- 肾萼金腰
- 芒刺复叶耳蕨
- 土良姜
- 铁粉
- 红楠皮
- 美舌藻
- 野绿麻
- 跌打老
- 赤车
- 水榆果
- 马草
- 水龙胆草
- 逼血雷
- 老龙皮
- 山马兰
- 一点红
- 算盘七
- 葫芦
- 中华短肠蕨
- 脓见愁根
- 海蛇
- 蛤蚧
- 女儿红根
- 麦奴
- 赤瓟根
- 鳍蓟
- 苦玄参
- 二色补血草
- 孜然
- 高山大戟
- 功劳叶
- 鸢嘴
- 蛾药
- 鸡子白
- 野藿香
- 鮧鱼鳔
- 辣薄荷
- 广西美登木
- 鲈鲤
- 大黄
- 三叶茶
- 挪挪果
- 蜣螂
- 八月瓜
- 螃蟹甲
- 老米酒树
- 臭牡丹根
- 茄子
- 托里贝母
- 钝叶蔷薇
- 芦竹笋
- 紫楠叶
- 赤地榆
- 崖姜
- 耳叶排草
- 沼生柳叶菜
- 鮧鱼目
- 马鞍叶
- 黄花远志
- 风藤
- 鹅骨梢
- 黑藁本
- 蚍子草
- 茸毛木蓝
- 胆汁
- 粉绿益母草
- 狍茸
- 骨牌蕨
- 无距耧斗菜
- 珍珠
- 贵州远志
- 牡荆沥
- 苦丁茶
- 丝瓜蒂
- 珍珠伞
- 竹节蓼
- 熊脂
- 长瓦韦
- 长梗郁李
- 芡实根
- 华中瘤足蕨
- 挖耳草
- 鸡血藤
- 罗裙带根
- 菰
- 砖子苗
- 紫萁苗
- 青灰叶下珠
- 尿泡草
- 竹节海棠
- 泥胡菜
- 枣核
- 鸡(土从)
- 短萼蜂斗草
- 棕榈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