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羹树
《中华本草》:调羹树
拼音注音
Tiáo Gēnɡ Shù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植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龙眼科植物调羹树的根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iopsis lobata (Merr) Sleum[He-licia lobata Merr.;H.caulifloroides W.T.Wang]采收和储藏:根皮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夏、秋季采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15-20m。幼枝、叶被紧贴锈色绒毛。叶两型,革质;全缘叶叶柄长4-5cm;叶片长圆形,长10-25cm,宽5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叶脉在下面隆起,网脉明显;分裂叶叶柄长4-8cm;叶片轮廓近椭圆形,长20-60cm,宽20-40cm,通常具2-8对羽状深裂片,有时为3裂片。花单性,辐射对称,花序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;雄花序长7-12cm,被毛,雄花苞片披针形,花被管长8-12mm,淡黄色,被疏毛;花药长约2mm,腺体4,不育子房不膨大,花柱顶部不增粗;雌花序长2-5cm,被毛,雌花花被管长约1cm,被疏毛,不育花药长约1.5mm,腺体4,子房卵状,花枝顶部增粗,柱头面偏于一侧。核果椭圆形或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两侧稍扁,长7-9cm,外果皮革质,黄绿色,中果皮肉质,干后残留密生的软纤维,内果皮木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11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750m的山地、山谷、溪畔热带湿润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。
性味
淡;涩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腮腺炎;皮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干品研粉,醋调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皮、叶:味淡、涩、性凉,有小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用于腮腺炎等症。以外用为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调羹树
别名
痄腮树
来源
山龙眼科调羹树Heliciopsis lobata (Merr.) Sleum.,以根皮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。
性味
淡、涩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腮腺炎。
用法用量
鲜根皮或鲜叶捣烂外敷;也可用根皮或叶研粉,调醋外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凌霄
- 鳢鱼肠
- 苦连翘
- 榆树
- 肾萼金腰
- 芒刺复叶耳蕨
- 土良姜
- 铁粉
- 红楠皮
- 美舌藻
- 野绿麻
- 跌打老
- 赤车
- 水榆果
- 马草
- 水龙胆草
- 逼血雷
- 老龙皮
- 山马兰
- 一点红
- 算盘七
- 葫芦
- 中华短肠蕨
- 脓见愁根
- 海蛇
- 蛤蚧
- 女儿红根
- 麦奴
- 赤瓟根
- 鳍蓟
- 苦玄参
- 二色补血草
- 孜然
- 高山大戟
- 功劳叶
- 鸢嘴
- 蛾药
- 鸡子白
- 野藿香
- 鮧鱼鳔
- 辣薄荷
- 广西美登木
- 鲈鲤
- 大黄
- 三叶茶
- 挪挪果
- 蜣螂
- 八月瓜
- 螃蟹甲
- 老米酒树
- 臭牡丹根
- 茄子
- 托里贝母
- 钝叶蔷薇
- 芦竹笋
- 紫楠叶
- 赤地榆
- 崖姜
- 耳叶排草
- 沼生柳叶菜
- 鮧鱼目
- 马鞍叶
- 黄花远志
- 风藤
- 鹅骨梢
- 黑藁本
- 蚍子草
- 茸毛木蓝
- 胆汁
- 粉绿益母草
- 狍茸
- 骨牌蕨
- 无距耧斗菜
- 珍珠
- 贵州远志
- 牡荆沥
- 苦丁茶
- 丝瓜蒂
- 珍珠伞
- 竹节蓼
- 熊脂
- 长瓦韦
- 长梗郁李
- 芡实根
- 华中瘤足蕨
- 挖耳草
- 鸡血藤
- 罗裙带根
- 菰
- 砖子苗
- 紫萁苗
- 青灰叶下珠
- 尿泡草
- 竹节海棠
- 泥胡菜
- 枣核
- 鸡(土从)
- 短萼蜂斗草
- 棕榈根
- 枝儿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