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羹树
《中华本草》:调羹树
拼音注音
Tiáo Gēnɡ Shù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植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龙眼科植物调羹树的根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iopsis lobata (Merr) Sleum[He-licia lobata Merr.;H.caulifloroides W.T.Wang]采收和储藏:根皮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夏、秋季采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15-20m。幼枝、叶被紧贴锈色绒毛。叶两型,革质;全缘叶叶柄长4-5cm;叶片长圆形,长10-25cm,宽5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叶脉在下面隆起,网脉明显;分裂叶叶柄长4-8cm;叶片轮廓近椭圆形,长20-60cm,宽20-40cm,通常具2-8对羽状深裂片,有时为3裂片。花单性,辐射对称,花序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;雄花序长7-12cm,被毛,雄花苞片披针形,花被管长8-12mm,淡黄色,被疏毛;花药长约2mm,腺体4,不育子房不膨大,花柱顶部不增粗;雌花序长2-5cm,被毛,雌花花被管长约1cm,被疏毛,不育花药长约1.5mm,腺体4,子房卵状,花枝顶部增粗,柱头面偏于一侧。核果椭圆形或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两侧稍扁,长7-9cm,外果皮革质,黄绿色,中果皮肉质,干后残留密生的软纤维,内果皮木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11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750m的山地、山谷、溪畔热带湿润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。
性味
淡;涩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腮腺炎;皮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干品研粉,醋调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皮、叶:味淡、涩、性凉,有小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用于腮腺炎等症。以外用为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调羹树
别名
痄腮树
来源
山龙眼科调羹树Heliciopsis lobata (Merr.) Sleum.,以根皮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。
性味
淡、涩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腮腺炎。
用法用量
鲜根皮或鲜叶捣烂外敷;也可用根皮或叶研粉,调醋外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银锁匙
- 千针万线草
- 昆明鸡血藤
- 淫羊藿根
- 秋葡萄茎
- 扁担藤
- 羊耳菊
- 桃仁
- 天蓬子根
- 头顶一颗珠
- 白千层叶
- 白花菜根
- 野冬青皮
- 太阳海星
- 银灰旋花
- 捆仙丝
- 钻天杨
- 土良姜
- 蜻蜒兰
- 千金坠
- 土金耳环
- 球花马蓝
- 阴香根
- 斑叶兰根
- 白云瓜叶
- 芸薹子油
- 天门冬
- 羊毛草根
- 库页悬钩子
- 斑楮头红
- 白果树皮
- 白杨树皮
- 土箭芪
- 野洋烟根
- 白菊花根
- 天青地红
- 宽羽线蕨
- 天竹黄
- 白果紫草
- 八月札
- 昆明水金凤
- 玉铃花
- 荠宁
- 崩疮药
- 太白针
- 七星鱼
- 蝇虎
- 田葱
- 烟草
- 秋枫木
- 土田七
- 硬飘拂草
- 拔毒草
- 太白米
- 羊髓
- 千里找根
- 檀香
- 云南美登木
- 白木
- 野丹参
- 野前胡
- 白粉蝶
- 银丝杜仲
- 桃儿七果
- 田基黄
- 白皮柯
- 白背小报春
- 白荷花露
- 白鬼笔
- 白鹤藤
- 大千生
- 兔子毛
- 白托柄菇
- 白梅
- 芡实根
- 变叶胡椒
- 蕲蛇
- 羊皮
- 银耳
- 伴蛇莲
- 白果根
- 白柳
- 羊角拗
- 白鸡肫
- 白八角莲
- 云南五叶参
- 库页悬钩子根
- 苔垢菜
- 白牛尾七
- 荠薴
- 盐麸子
- 野芫荽
- 野葡萄藤
- 杯苋根
- 全毛悬钩子
- 芸香
- 八股绳
- 燕麦灵
- 玉簪
- 荃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