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脚刺
《中华本草》:鸡脚刺
拼音注音
Jī Jiǎo Cì
别名
三颗针、九莲小檗、鸡足黄连。
英文名
Root of Anhwei Barberry
出处
出自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采收和储藏:栽后5-6年即可收获,一般全年可采,秋季为佳。全根挖起,洗净,砍下茎干,鲜用或干用。干用时先把新鲜粗根或茎干斜切成约0.5cm厚的薄片,细根则切成约3cm长的短节,炕干、烤干或太阳上晒干,但不宜于烈日下曝晒。干品用篾包包装运输或贮藏,放置于干燥处,防止受潮而发霉变质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2-3m。多分枝,幼枝淡黄色,具显着的棱,老枝灰黄色,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,刺粗壮,3分叉,长1-4cm。叶常5片簇生,革质;叶柄长1-4mm;叶片椭圆形或广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2-3cm,先端包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10-20个细长的针状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灰白色。花约15朵簇生于叶腋,花梗长18-15mm;小苞片3,卵圆形或披针形;萼片6,花瓣状,排成2轮;花黄色,直径6-7mm,花瓣6,先端微缺,近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;雄蕊6,熟时瓣裂;雌蕊1,内含1-2个胚珠,柱头头状,扁平。浆果椭圆形,长8-9cm,熟时蓝黑色,表面被淡蓝色粉,柱头宿存,具明显的短花柱。种子通常1颗。花期5-6月,果期8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山坡丘陵地带,生境为草坡、杂木林林缘及林下灌木丛中。能耐旱、耐寒。适宜肥沃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育苗移栽。8-10月采收成熟果实,用湿沙混合贮藏,至次年2-3月播种。播前适当翻耕土地,耙细整平,开约1.3m的高畦,按行距25cm开横沟,沟深约6cm播幅10-13cm每沟播种子100-150粒,施人畜烘水后盖细土约1cm厚。培苗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。先深耕整平,按行株距各66mm开穴,每穴栽苗1株,填土压紧,盖土至与地面平齐,浇水定根。[br]田间管理 种子出苗后要勤除杂草、浅松土并适当间苗,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各追施人畜粪水或氮肥1次。移栽后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,并在春季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,冬季追施土杂肥,中除时翻入土中。移栽后1-2年内植株较小,行间可间种蔬菜或豆类作物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向阳杂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狭西、湖北、四川。
形状
干燥根,甚粗壮,圆柱形,微弯曲,外表土褐色,有细密纵皱,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。断面白黄色,木质坚硬。
化学成分
根含水量小檗碱(berberine)3%,小檗胺(berbamine)0.1%,掌叶防己碱(palmatine)0.6%,药根碱,还含水量九莲碱(julianine),海罂粟碱(glaucine)。种子含帕奇斯坦碱(pakistanamine)。
性味
苦;性寒;
归经
肝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热淋;目赤肿痛;牙龈红肿;咽喉肿痛;痄腮;丹毒;湿疹;热毒疮疡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乳汁泡点眼;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,健胃,消炎。去眼热,明目。2.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清火,解毒,健胃,明目。治湿热黄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鸡脚刺
拼音注音
Jī Jiǎo Cì
别名
刺黄芩、刺小檗、三颗针、压妹刺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刺黄连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。
出处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。全年均可采挖。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或落叶灌木,高约2米左右。小枝有凹陷的沟,黄色或幼时为红黄色,有疣状突起;第二年后变为灰色,老茎栓皮灰黄色,有纵纹理,内部呈黄色;棘计呈三叉状,粗壮,长约1~2厘米,基部粗约1~2毫米。叶坚硬,椭圆状倒卵形,长2~5.5厘米,宽0.8~1.5厘米,先端尖或钝,有刺,边缘有2~8个刺状细齿牙,上面略有光泽,下面白色或灰黄色,有白粉,基部逐渐狭缩成长约8毫米的叶柄,或几乎无柄。总状花序腋生,下垂,花梗长5~12毫米;萼片6,下部有2~3片小苞;花瓣6,鲜黄色,较萼片为小,基部具有2蜜腺;雄蕊6,有敏感性,药二瓣开裂;雌蕊1,子房卵圆形,柱头无柄。浆果椭圆形,或长圆状卵形,长约6~10毫米,有白粉,花柱宿存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分布安徽、江西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,甚粗壮,圆柱形,微弯曲,外表土褐色,有细密纵皱,四周丛生多数硬质的须根。断面白黄色,木质坚硬。
性味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。治泄泻,痢疾,湿热黄疸,眼赤肿痛,疮毒。
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,健胃,消炎。去眼热,明目。"
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清火,解毒,健胃,明目。治湿热黄疸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煎水洗、研末撒或调敷。
复方
①治痢疾:三颗针五钱,委陵菜五钱,青藤香一钱。煎水,每天三次分服。(贵州《常用民间草药手册》)
②治急性胃肠炎:三颗针根或茎一至二两,水煎服或代茶饮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③治肝炎:三颗针三钱,地星宿一两,石菖蒲三钱,小木迈三钱。煎水内服。(贵州《常用民间草药手册》)
④治湿热黄疸:三颗针一两,煎水吃。
⑤治火眼:三颗针用人乳磨,或用它蒸人乳,点眼。
⑥治风火眼赤肿痛:三颗针一两,铁扫帚尖叶一两,十大功劳一两,黄连一钱,硼砂一钱,上冰片二分。将前四味药放入素砂锅中,加清水三斤,煎一小时,再将硼砂加入,文武火煎半小时后,用白细布滤除药渣,加冰片入药水中,用玻璃瓶封装,一星期后取用。用白灯草一条,调药水点眼。
⑦治毒疮发痒:三颗针五钱,千里光五钱,薄荷五钱,食盐三钱,一级青茶五钱。开水浸,盖紧,取浸液温洗伤处。
⑧治黄水疮:三颗针叶,干燥研末,撒于疮上能收黄水,如发庠,可加麻油或菜油调敷。(④方以下出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⑨治肿毒,丹毒,湿疹,烫伤,跌打损伤:三颗针根茎适量,去粗皮,焙干为末,用水或麻油、凡士林调敷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谷蓼
- 绣线菊叶
- 乳白香青
- 金牛七
- 多头风轮菜
- 凤尾七
- 蓬子菜
- 田基黄
- 漏篮子
- 刺南蛇藤
- 大苦溜溜
- 百尾笋
- 墙草
- 大叶千斤拔根
- 田麻
- 厚朴子
- 猪屎豆
- 楝叶
- 猴闼子
- 锦葵
- 雪胆
- 裂叶秋海棠
- 羊洪膻
- 钩石斛
- 竹精
- 浮尸草
- 大蓑衣藤根
- 剑叶耳草
- 镰片假毛蕨
- 金雀儿
- 猴接骨草
- 石楠
- 罗望子叶黄檀
- 杉皮
- 肿足蕨
- 黑石珠
- 白屈菜
- 蒲种壳
- 岩风子
- 紫荆木
- 石楠叶
- 大种半边莲
- 防风花
- 华凤仙
- 车桑仔叶
- 挪挪果
- 葱花
- 黄稔根
- 紫铜矿
- 黑老虎
- 止血丹
- 羊耳蒜
- 小鸦葱
- 蔓剪草
- 黑壳楠
- 海蜇
- 桂花子
- 柔软石韦
- 灰贯众
- 鸭屎树
- 光慈姑
- 雪山芪
- 山油柑叶
- 翅果藤
- 石上藕
- 佩兰
- 岩葱
- 海人草
- 竹柏
- 裸茎千里光
- 挖耳草根
- 木棉根
- 网脉山龙眼
- 枳壳
- 草乌头
- 川山橙果
- 红毛草
- 山腊梅
- 三七
- 黑面叶
- 橡木皮
- 鹧鸪脂
- 松毛火绒草
- 阿尔泰扭藿香
- 蝉花
- 桑柴灰
- 茅栗
- 竹(鼠留)子牙
- 落新妇根
- 洋葱
- 白马鬃铃花
- 海鹞鱼肝
- 弹刀子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牛奶树
- 马先蒿
- 掉毛草
- 乌木屑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血叶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