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海参
《中华本草》:黑海参
拼音注音
Hēi Hǎi Shēn
别名
黑怪参、黑狗参、黑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参科动物黑海参、黑赤星海参、米氏海参及期近缘种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Holothuria atra Jaeger[Halodeima atra(Jaeger)]2.Holothuria cinerascens(Brandt)[Halodeima cinerascens(Brandt)]3.Holothuria moebi Ludwig采收和储藏:潜水员下水捕捞多在春、秋季,也可以拖网捕捞,但对资源破坏大,多禁用。捕后除去内脏,洗净腔内泥沙、血污,在盐水中煮约1h,捞起放冷。经曝晒或烘焙至八九成干时,再加蓬叶汁中略者,至颜色转黑时取出晒干。
原形态
1.黑海参,一般体长为20-30cm,年老较大个体可达45-60cm,口偏腹面,具触手20个。体背疣足小而少,腹面管足小而密,均排列不规则。皮内骨片:上星桌形体底盘小而不发达,周缘成环形,塔顶共有12个小齿,外围8个水平分出,中间4个竖立。另一种骨片呈简单的花纹样体。2.黑赤星海参,一般体长20cm左右,背面有多数排列不规则的疣足,腹面管足多而密,口偏腹面,具触手20个,伸展开时其上端稍呈树枝状。皮内骨片有桌形和杆状体。3.米氏海参,一般体长10-15cm,背面散生少数小疣,腹面管足发达而密。口偏腹面,触手20个,伸展时,其顶端及下方均有分枝而呈树枝状。皮内骨片主要是略弯曲的杆状体,另有特殊的“H”形骨片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时全体深黑色或微带棕褐色,仅管足末端为白色。多成群栖息于潮间带和珊瑚礁沙底,大形个体常栖息于4-6m或更深一些的海底。2.生活时体背紫褐色,常有明显的7-8个黑褐色斑块;腹面为赤褐色。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礁或岩石下。3.生活时体缘黑褐色或赤褐色,触手为黑色,管足带黄褐色腹面色较浅。资源分布:1.为我国广东、海南及西沙群岛的习见种。2.分`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。3.分布于福建南部、广东沿岸及西沙群岛。
功能主治
养血催奶。主妇女产后乳少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向日葵子
- 紫藤子
- 假蒟根
- 西南槐树
- 西南水芹
- 过山风
- 牛蹄甲
- 单刀根
- 乌鸡骟
- 白果槲寄生
- 大金发藓
- 野牡丹根
- 豪猪肉
- 野樱桃
- 十三年花
- 顶果膜蕨
- 鱼脑石
- 沙叶铁线莲
- 龙葵根
- 蒺藜根
- 海带
- 羊七莲
- 地绵绵
- 玛瑙
- 构菌
- 山牛毛毡
- 野灯草
- 野草香
- 手掌参
- 撑篙竹
- 石头菜
- 猴头菌
- 二叶舌唇兰
- 黄背草苗
- 鲩鱼
- 粗叶悬钩子
- 桃枝
- 绿萼梅
- 土马鬃
- 剪红纱花
- 血水草
- 片鸡尾草
- 慈竹茹
- 帽兰
- 金花菜
- 多苞糙苏
- 大树跌打
- 木瓜枝
- 渐尖毛蕨
- 榕树果
- 长节耳草
- 宜昌荚蒾叶
- 罗布麻叶
- 结香花
- 珍珠风子
- 柏树根
- 赤茯苓
- 鸢胆
- 紫地榆
- 白桂
- 八仙花
- 土中闻
- 大草乌
- 淡菜
- 驴蹄草
- 大发表
- 华南胡椒
- 鹌鹑蛋
- 莲须
- 黄精
- 湖北海棠
- 黄果茄
- 火殃簕
- 干檀香
- 天韭
- 牛心果
- 天文草
- 豆列当
- 扛板归根
- 老鼠竻
- 龙眼树皮
- 驴肾
- 青木香
- 大叶青木香
- 女金芦
- 雷公藤
- 野鹅脚板
- 高粱乌米
- 无患树皮
- 排钱树
- 肉桂
- 狭叶垂头菊
- 新疆芍药
- 长梗千里光
- 黄刺皮
- 黄鳝藤
- 白脂麻
- 月季花根
- 茯神木
- 扭筋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