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仙花
《*辞典》:八仙花
拼音注音
Bā Xiān Huā
别名
粉团花、紫阳花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田考》
来源
为虎耳草科植物绣球的根、叶、花。春、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。小枝粗壮,有明显的皮孔与叶迹。叶大而稍厚,对生,椭圆形至宽卵形,长7~20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除基部外有粗锯齿,上面鲜绿色,下面黄绿色;叶柄长1~3厘米,伞房花序顶生,球形,直径达20厘米;花梗有柔毛;花极美丽,白色、粉红,色或变为蓝色,全部都是不孕花,萼片4,宽卵形或圆形,长1~2厘米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园林与民间常有栽培,变种很多。
性味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苦微辛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抗疟药,功效与常山相仿。又用于心脏病。"
①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治疟疾,心热惊悸,烦躁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。外用:水煎洗或磨汁涂。
复方
①治疟疾:八仙花叶三钱,黄常山二钱,水煎服。
②治肾囊风:粉团花七朵,水煎洗患处。
③治喉烂:粉团根,醋磨汁;以鸡毛涂患处,涎出愈。(选方出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七
- 红粉
- 岩胡椒
- 牛巴嘴
- 小龙胆草
- 马甲子叶
- 红根
- 金精石
- 刺栗子
- 臭黄荆子
- 草果药
- 芒花
- 细轴荛花
- 山慈菇
- 桑椹酒
- 红荆芥
- 蓖麻根
- 粳米
- 菰根
- 麻叶荨麻
- 苹
- 荷蒂
- 狼尾巴花
- 大鳞毛蕨
- 柚花
- 黄鼬
- 钱针万线草
- 泥炭藓
- 香柏
- 肿柄菊叶
- 卵叶蜘蛛抱蛋
- 茴香根
- 匍匐滨藜
- 石栗子
- 台湾三颗针
- 胡荽子
- 人面子根皮
- 白脂麻
- 石黄连
- 墨旱莲
- 郁李根
- 泡泡草
- 野樱桃根
- 东北堇菜
- 茵芋
- 长柄秋海棠
- 核子木
- 红须须
- 桂竹糖芥
- 天冬
- 鱼肝油
- 红簕钩
- 荔枝
- 棉花藤
- 四方拳草
- 茶油
- 木馒头
- 苦瓜
- 银白杨叶
- 栾犀
- 白土茯苓
- 狗脊贯众
- 蝴蝶暗消
- 乌毛蕨贯众
- 地骨皮
- 裸茎金腰子
- 岩白菜
- 鳖血
- 雪见草根
- 铁丝七
- 刺玫花
- 白芷叶
- 对叶油麻根
- 糙苏
- 柿木皮
- 海盘车
- 麻秸
- 南蛇簕
- 胖大海
- 大百解薯
- 丝瓜根
- 木棉
- 锅粑
- 梓菌
- 锦地罗
- 菊三七
- 宽叶紫萁
- 辽东鳞毛蕨
- 藏鮡胆
- 鸡爪竻
- 龙牙楤木果
- 半边藕
- 野鸦椿花
- 青榨槭
- 雁肉
- 饱饭花枝叶
- 辣姜子
- 苦瓜子
- 雀头血
- 蛞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