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壶卢
《中华本草》:苦壶卢
拼音注音
Kǔ Hú Lú
别名
苦匏、蒲卢、苦瓠、约壶、约腹壶、苦瓠娄、亚腰壶卢、长柄茶壶卢、药壶卢、细颈葫芦、长柄葫芦、金葫芦、京葫芦、小葫芦。
英文名
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《唐本草》:苦瓠,服之过分,令人吐利不止者,宜以黍穰灰汁解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小葫芦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genaria siceraria (Molina) Standl var. microcarpa(Naud.) Hara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,去皮用。
原形态
小葫芦 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、枝具沟纹,被软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0-20cm,顶端有2腺体,被毛;卷须纤细,上部分2歧,初时被微柔毛;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,长、宽均10-30cm,不分裂或3-5裂,先端锐尖,基部心形,弯缺开张,边缘有不规则的齿;掌状脉5-7。雌雄花均单生;雄花花梗细,比叶柄稍长,花萼筒漏斗状,裂片披针形;花冠白色,裂往皱波状,雄蕊3,花室折曲。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;花萼和花冠似雄花;子房中间缢缩,花柱粗短,柱头3,2裂。植株结实较多;果实哑铃状,下部大于上部,长不足10cm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归肾;肺;脾经
功能主治
利水;消肿;清热散结。主水肿;黄疸;消渴;癃闭;痈肿恶疮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、煮汁涂或滴鼻。
注意
虚寒体弱者忌服。盂诜:患脚气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,(食)之尤甚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逢原》:苦瓠,治黄瘅水气,大小便不通,必暴病实证,庶可劫之。若久病胃虚误服,必致吐痢不止,往往致毙,可不慎欤!其子,治鼻窒气塞,目疾胬肉血翳,取苦寒以降火也。2.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大水,面目四肢浮肿。下水,令人吐。3.《药性论》:治水浮肿,面目肢节肿胀。下大水气疾。4.《唐本草》:主水肿、石淋,吐呼嗽(呼嗽一作呀嗽),囊结淡饮。又煮以汁,渍阴,疗小便不通。5.孟诜:主消渴、恶疮。6.《本草拾遗》:煎取汁滴鼻中,出黄水,去伤寒鼻塞,黄疸。又煮令热,解开,熨小儿闪癖。7.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烦止渴,治心热,利小肠,润心肺,治石淋,吐蛔虫。8.《本草纲目》:治痈疽恶疮,疥癣,龋齿有虫NI者。9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能吐人,凡瘴毒多以吐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壶卢
拼音注音
Kǔ Hú Lú
别名
苦匏(《国语》),蒲卢(《礼记》),苦瓠(《本经》),约壶、约腹壶(《广志》),苦瓠娄(《唐本草》),亚腰壶卢(《简便单方》),长柄茶壶卢(《濒湖集简方》),药壶卢(《纲目》),细颈葫芦、长柄葫芦(《本经逢原》),金葫芦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京葫芦、小葫芦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果实。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,去皮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攀援草本,具软毛;卷须有分枝。叶互生;叶片心状卵形,长10~40厘米,宽与长略相等,有2~4浅裂,先端短尖或钝圆,边缘具不规则波状短齿,基部心形,叶两面均被软毛;叶柄很长,顶端具腺齿2枚。花雌雄同株,单生;雄花有长柄,较叶柄更长,雌花柄较短;萼漏斗状5裂,裂齿狭三角形,被柔毛;花瓣5,白色,广卵形;雄花花蕊3,花药结合,一药具1室,另二药各具2室;雌花子房椭圆形,有绒毛,花柱短,柱头3枚,各2裂。果实初时被柔毛,淡绿色,熟后外壳变硬,光滑,呈白色或黄色,上下有两个不等的果室,上室较下室为小,中间细缩如腰。种子白色,扁平,倒卵状长椭圆形。花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有毒。"
③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微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利水消肿。治水肿,黄痘,消渴,癃闭,痈肿恶疮,疥癣。
①《本经》:"主大水,面目四肢浮肿。下水,令人吐。"
②药性论》:"治水浮肿,面目肢节肿胀。下大水气疾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主水肿、石淋,吐呼嗽(’呼嗽’一作’呀嗽’),囊结淡饮。又煮以汁,渍阴,疗小便不通。"
④孟诜:"主消渴、恶疮。"
⑤《本草拾遗》:"煎取汁滴鼻中,出黄水,去伤寒鼻塞,黄疸。又煮令热,解开,熨小儿闪癖。’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"除烦止渴,治心热,利小肠,润心肺,治石淋,吐蛔虫。"
⑦《纲目》:"治痈疽恶疮,疥癣,龋齿有虫匿者。"
⑧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能吐人,凡瘴毒多以吐解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、煮汁涂或滴鼻。
注意
虚寒体弱者忌服。
孟诜:"患脚气及虚张冷气人不可食,(食)之尤甚。"
复方
①治水通身肿:㈠苦瓠膜二分,葶苈子五分。上二味合捣为丸,服如小豆大五丸,日三。㈡大枣肉七枚,苦瓠膜如枣核大。一服三丸,如十五里,又服三丸,水出更服一丸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水臌洪肿:苦瓠瓤一枚,水二升,煮至一升,煎主可丸,如小豆大。每米饮下十丸,待小便利,作小豆羹食,勿饮水。(《纲目》)
③治石水,四肢瘦,腹肿:杏仁(汤浸,去皮尖,炒)、苦瓠(取膜微炒)各一两。上二味,捣罗为末,煮面糊和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十丸,米饮下,日三服,水出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杏仁丸)
④治腹胀黄肿: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,每服一个,食前温酒下,不饮酒者白汤下。(《简便单方》)
⑤治黄疸:苦胡芦瓤如大枣许,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,三两食顷,取两酸枣许汁,分内两鼻孔中。(《外台》)
⑥治伤寒鼻塞黄疸:苦瓠煎取汁滴鼻中,出黄水。(《本草拾遗》)
⑦治黄疸: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黄,捣为末。服半钱匕,日一服,十日。(《范汪方》黄疸散)
⑧治头风:苦瓠搅碎取汁,苇管之属搐入鼻。其药上冲脑门,须臾恶涎流下,稠浓,勿以昏晕为疑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痔疮肿痛:苦壶卢、苦荬菜。煎汤,先熏后洗,乃贴熊胆、密陀僧、胆矾、片脑末。(《摘元方》)
⑩治恶疮癣癞:苦瓠一枚,煮汁搽之,日三度。(《肘后方》)
⑾治腋下瘿瘤:长柄茶壶卢(烧存性),研末搽之,以消为度。(《濒湖集简方,)
⑿治胬肉血翳:秋间取小柄壶卢,或小药壶卢,阴干,于紧小处锯断,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。遇有此病,将眼皮上下用手挣开,将壶卢孔合定。初虽甚痛苦,然瘀肉血翳皆渐下,不伤睛也。(《保寿堂经验方》)
⒀治眼暗:苦瓠中白,绞取汁一合,以酢一升,古文钱七枚,浸之,微火煎之减半,以米许大纳眦中。(《千金方》)
⒁治死胎不下:苦壶卢(烧存性)研末。每服一钱,空心热酒下。(《海上名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李树叶
- 昆明山海棠
- 苦参实
- 苦菜花子
- 苦葛花
- 苦丁茶
- 苦地胆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五香藤
- 糠油
- 苦丁
- 苦天茄叶
- 亮叶茉莉
- 岭南花椒根
- 柳穿鱼
- 乌梢蛇
- 苦茄
- 兰花石参
- 乌榄仁
- 苦壶卢花
- 括金板
- 苦石莲
- 乌榄
- 无爷藤
- 万年青叶
- 豌豆
- 柯榔木
- 苦刺
- 枯萝卜
- 苦竹根
- 苦瓜藤
- 丽春花
- 六月合
- 五指毛桃根
- 苦蒿
- 万年藓
- 白鹇
- 万寿菊叶
- 瓦草
- 乌桕子
- 栲栗
- 榼藤
- 苦蘵根
- 蜈蚣藻
- 扛板归根
- 昆明堇菜
- 空心花
- 乌梅
- 昆明鸡血藤
- 六月瓜
- 五龙根
- 亮叶冬青根
- 蜈蚣刺
- 昆明鸡血藤根
- 蕹菜根
- 乌头叶蛇葡萄
- 五指毛桃果
- 苦竹沥
- 六轴子
- 苦芥
- 乌奴龙胆
- 乌苏里黄芩
- 扛板归
- 昆布
- 昆明鸡脚黄连
- 苦壶卢子
- 乌榄叶
- 柃木
- 五倍子
- 狼尾巴花
- 苦豆根
- 乌口树
- 李根皮
- 苦果
- 瓮菜癀
- 柯树皮
- 苦木叶
- 万寿菊花
- 苦甘草
- 库页悬钩子
- 苦糖果
- 炉甘果
- 库页悬钩子根
- 苦壶卢蔓
- 苦瓜叶
- 苦白蹄
- 苦蓢树
- 苦蘵
- 芜荑酱
- 万年蒿
- 苦良姜
- 万年青
- 冷饭果
- 苦天茄
- 乌柳
- 昆明堵喇
- 苦竹茹
- 捆仙丝
- 了哥利
- 乌木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