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藤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四块瓦
来源
茜草科小红藤Rubia maillardi Levl. et Van.,以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胃。主治小儿疳积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绿葡萄藤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喜马拉雅爬山虎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藤本。茎密被红褐色粗毛;卷须短而分枝,螺旋状,顶端有圆形吸盘。叶与卷须对生;叶片掌状,小叶3枚;中间小叶倒卵形至宽披针状卵形,长6~12厘米,宽2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侧生小叶斜卵形,略小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短柔毛;叶柄长3~12厘米。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;花两性,5数,有时4数;萼浅盏状;花瓣黄绿色,矩圆形;雄蕊5;雌蕊1。浆果球形,成熟时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温,昧辛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接骨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风湿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接骨,化瘀,驱风除湿。"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小红藤、见血飞根各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骨折:㈠小红藤,见血飞、赤葛根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炒热包患处。㈡小红藤、三角风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包患处。
③治风湿:小红藤、三角风等分。煎水洗患处。(选方均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茶绒
- 椿白皮
- 蟋蟀
- 藁本
- 象头花
- 苦地胆
- 广玉兰
- 金刚口摆
- 血叶兰
- 钻石风
- 醉魂藤
- 多花景天三七
- 白毛草
- 船盔乌头
- 藤子甘草
- 穿鱼藤
- 重唇鱼
- 醉针茅根
- 野京豆
- 穿肠草
- 锥螺壳
- 香青兰
- 水皂角
- 榛子
- 六轴子
- 椰子壳
- 金钟花
- 秤砣梨
- 臭李子
- 穿山龙
- 穿心莲
- 子楝树根
- 油茶油
- 藏青果
- 翠云草
- 穿山甲
- 翅果藤
- 酢浆草
- 秤杆草
- 羊髓
- 苍白秤钩风
- 走马胎叶
- 自消容
- 异叶青兰
- 鸡爪槭
- 倒提壶
- 紫鸭跖草
- 粗叶悬钩子
- 蓝天草
- 野兔骨
- 山黄皮
- 糙叶千里光
- 楤木根
- 落葵
- 貒骨
- 走马风
- 石血
- 中华石楠
- 古山龙
- 定心散
- 粗糙凤尾蕨
- 小白绵参
- 粗黄草
- 臭牡丹根
- 大叶树萝卜
- 臭节草
- 野茄树
- 水葫芦七
- 梓实
- 南方六道木
- 柞蚕蛹
- 柠檬皮
- 新木姜子
- 浙雁皮
- 吊岩风
- 野猪肉
- 芜荑酱
- 黄颡鱼
- 茅膏菜
- 豹皮菇
- 小茜草
- 长青草
- 侧耳
- 阳桃
- 刺茶美登木
- 草红藤
- 黎罗根
- 血水草
- 云南铁丝莲
- 地不容
- 山茴芹
- 刀豆根
- 樟木
- 野罂粟
- 和筋草
- 山胡椒
- 镰形棘豆
- 猫须草
- 银丝杜仲
- 狗肝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