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藤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四块瓦
来源
茜草科小红藤Rubia maillardi Levl. et Van.,以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胃。主治小儿疳积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绿葡萄藤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喜马拉雅爬山虎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藤本。茎密被红褐色粗毛;卷须短而分枝,螺旋状,顶端有圆形吸盘。叶与卷须对生;叶片掌状,小叶3枚;中间小叶倒卵形至宽披针状卵形,长6~12厘米,宽2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侧生小叶斜卵形,略小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短柔毛;叶柄长3~12厘米。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;花两性,5数,有时4数;萼浅盏状;花瓣黄绿色,矩圆形;雄蕊5;雌蕊1。浆果球形,成熟时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温,昧辛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接骨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风湿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接骨,化瘀,驱风除湿。"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小红藤、见血飞根各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骨折:㈠小红藤,见血飞、赤葛根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炒热包患处。㈡小红藤、三角风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包患处。
③治风湿:小红藤、三角风等分。煎水洗患处。(选方均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朱砂七
- 水百合
- 荔枝壳
- 山肉桂
- 罗锅底
- 苹
- 蒲桃叶
- 仙人掌
- 葛谷
- 山小橘
- 倒提壶
- 盐肤子
- 芡实
- 九眼独活
- 蓑衣莲
- 狐狸尾
- 虾蟆
- 桃枝
- 郁金
- 繁缕
- 多穗蓼
- 阔叶水竹叶
- 窄叶南蛇藤
- 银叶柳
- 毛刺果藤
- 省沽油
- 广玉兰
- 隔山消
- 蛇含
- 藤金合欢
- 可爱花
- 鱼虱子
- 假荔枝根
- 土贝母
- 青刺尖
- 栲栗
- 鬼羽箭
- 苦碟子
- 木绣球茎
- 卷耳
- 水皂角子
- 保山附片
- 昂天莲
- 阿月浑子
- 细叶防风
- 斯里兰卡肉桂
- 猪毛
- 尖齿耳蕨
- 美商陆
- 黄颡鱼涎
- 青麸杨根
- 千叶独活根
- 姜黄草
- 云南莲座蕨
- 雀梅藤
- 天牛
- 苦豆根
- 牡荆子
- 抚松乌头
- 五味藤
- 徐长卿
- 羊七莲
- 大白顶草
- 牛脾
- 山吴萸果
- 番石榴子
- 清香桂
- 雕骨
- 四棱杆
- 黄锁梅
- 野杜仲
- 稻草
- 鸡树条
- 省雀花
- 鄂报春
- 金鱼草
- 红帽顶
- 山橘
- 卵叶鳞始蕨
- 烟管蓟
- 黄荆
- 刺蒺藜
- 山水芹菜
- 猕猴桃根
- 桔梗
- 滇高良姜
- 笔仔草
- 栗树皮
- 昙花
- 地皮风
- 鸡尾木
- 乌桕木根皮
- 九连灯
- 青蒜
- 金剪刀草
- 雄黄豆
- 太白菊
- 车前草
- 山核桃皮
- 假荆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