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桂
《中华本草》:白桂
拼音注音
Bái Guì
别名
沙癞叶、三股筋、香味叶、羊角香、梅根、茶蚬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滇新樟的叶、根皮或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ocinnamomum caudatum(Nees)Merr.[N.yunnanense H.Liou;N.Poilanei H.Liou]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滇新樟乔木,高5-15(-20)m。枝条圆柱形,有纵向细条纹,被微柔毛;芽小,芽鳞厚而被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8-12mm,近无毛,上面略具槽;叶片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5-12cm,宽3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宽楔形至近圆形,坚纸质,两面无毛。下面浅绿色。团伞花序通常5-6花,多数疏离且组成圆锥花序,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,长达10cm,序轴上被锈色微柔毛;花两性;苞片钻形,密被锈色微柔毛。花小,黄绿色;花被裂片6,三角状卵圆形,长1.2cm,稍厚,两面被锈色微柔毛;能育雄蕊9,长约1mm,花丝被柔毛,第1、2轮雄蕊花药4室,下2室较大,内向或侧内向,上2室较小,内向,第3轮花药较1、2轮稍狭,下2室外向,上2室几与下2室横排成1列,侧向。退化雄蕊小,近无柄;子房椭圆状卵珠形(梨形),长不及1mm,花柱稍长,柱头盘状。果长椭圆形,长1.5-2cm,成熟时红色;花被片宿存。花期(6-)8-10月,果期10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、路旁、溪边、疏林或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油53.1%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7.6%,十六碳烯酸(hexadecenoic acid)0.6%。硬脂酸(stearic acid)3.8%,油酸(oleic acid) 34.5%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46.3%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7.1%,月桂酸(lauric acid)微量。
性味
辛;甘;温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活血祛瘀。主胃寒脘痛;腹胀;风湿痹痛;半身不遂;痛经;月经不调;风寒感冒;麻疹;跌打损伤;骨折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或叶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桂
拼音注音
Bái Guì
别名
三股筋、滇新樟
来源
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. Liou,以树皮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涩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治感冒,月经不调,寒性胃痛,腹胀,风湿性关节炎,半身不遂,骨折,湿疹疥疮。
用法用量
树皮0.3~1两。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或叶适量煎水外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菀
- 山核桃叶
- 紫草茸
- 祁州一枝蒿
- 四棱通
- 草乌头
- 桑螵蛸
- 篱天剑
- 紫硇砂
- 贯众
- 黄荆枝
- 白草根
- 骨牌蕨
- 虫牙药
- 蜀漆
- 牛角腮
- 排钱草
- 石蛇
- 牛心果
- 天文草
- 龙头节肢蕨
- 簇生卷耳
- 赛金刚
- 水黄连
- 山花生
- 槲皮
- 空心莲子草
- 大叶马尾连
- 甘肃棘豆
- 华东阴地蕨
- 穞豆
- 凤尾七
- 华东瘤足蕨
- 丝绵
- 鸡蹼
- 筀笋
- 鸡筋参
- 宽尾石韦
- 九龙藤叶
- 海带根
- 天韭
- 米仔兰花
- 青琅玕
- 七星鱼
- 毛果算盘子
- 水红袍
- 茶子饼
- 钻石风
- 黄皮叶
- 九牛薯
- 兰花叶
- 红粘谷
- 黄耆
- 南瓜蒂
- 泥炭藓
- 黑大豆花
- 赤茯苓
- 朝鲜崖柏仁
- 大戟
- 扇叶人字果
- 金银花露
- 紫荆木
- 云南希草
- 东风菜
- 杜鹃花果实
- 报春花
- 偏翅唐松草根
- 地下明珠
- 甘草节
- 桄榔面
- 海蛤壳
- 降真香
- 桦树皮
- 鸡屎白
- 林背子
- 榕树皮
- 山吴萸果
- 虱婆草
- 酸模叶
- 锡生藤
- 胃友果
- 洋葱
- 砖子苗
- 天青地红
- 矮脚苦蒿
- 偷筋草
- 山豆根
- 过山消根
- 焦栀子
- 石仙桃
- 苜蓿根
- 黄蜀葵
- 小杉藻
- 兰花石参
- 三角泡
- 刚毛香茶菜
- 金老梅叶
- 水龙
- 大蒜
- 等宽鳞毛蕨